缩略图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探讨

作者

周明长

东莞市芃辉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身份证:500235198609049273

引言

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涝能力、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健康。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城市的排水管网设计以快速排放为主要目标,强调通过扩大管径、加密管线、提升排放能力来应对强降雨。然而,在极端天气频发、地表不透水面积扩大和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这种“快排”模式不仅难以有效防治内涝,还带来了水体污染加剧、雨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它强调城市应像“海绵”一样,具备雨水的吸收、存储、渗透与释放功能,通过源头减排与生态调蓄,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良性运转。将这一理念引入市政排水管网优化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排水效率和防涝水平,还能改善水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方向转型。本文将在深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排水管网优化设计的理论依据、实践路径和未来方向。

一、海绵城市理念与市政排水系统的关系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构建多功能的城市雨水调控系 使城市在应对降雨时能够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综合功能,达到防 理念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影响深远,它打破了传统“以排为主 管理模式。在源头阶段,通过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下沉式绿 水花园、人工湿地和调蓄池等设施延缓与净化雨水径流;在末 量排放。这种理念不仅改变了管网单一承载的格局,还使得绿色基础设 构建起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排水系统。

二、传统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管网容量有限,设计标准较低,无法应对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频发。其二,雨污分流不彻底,大量初期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其三,管网系统缺乏调蓄功能,雨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其四,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管网运行状态监测与调度能力不足,难以及时应对突发状况。以上问题不仅制约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发挥,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悖,亟需通过优化设计加以解决。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管网优化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市政排水管网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第 系统性原则,即排水设计需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统筹考虑防涝、供水、生态和景观等多重目标 优先原则,优先采用生态型和低影响开发措施,减少对自然水文循环的干扰; 安全 端天气下的排水安全,又要提升管网的运行效率和调蓄能力;第四,经济合理 在 投资条 现最佳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第五,因地制宜原则,结合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发展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排水方案。这些原则为优化设计提供了总体方向。

四、排水管网优化的技术路径与实施方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优化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在源头控制方面,广泛推广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桶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减少地表径流。其次,在过程调控方面,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调蓄池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滞蓄与净化。再次,在管网系统优化方面,合理规划雨污分流管网,增加调蓄管和调度泵站,提升系统的调蓄与输送能力。同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传感器、大数据和智能调度平台,实现管网运行的实时监测与科学调控。此外,还应建立雨水资源利用体系,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冲洗和补充地下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些措施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水管网的优化路径。

五、优化设计的成效与未来展望

实践表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管网优化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应对暴雨的能力,减少内涝发生频率和强度。通过源头削减径流量和过程调蓄,城市对极端降雨事件的承载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排水系统运行更加稳定。与此同时,雨水在源头得到控制并经过净化利用,不仅改善了水体环境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紧张的矛盾。例如,部分试点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和调蓄池,实现了雨水回收再利用,用于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的结合,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弹性,还使得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居民创造了宜居的生活空间。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资金投入大、技术标准不统一、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这一理念的全面落实。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设计、施工与后期管理的全链条,其成本和技术门槛较高,很多中小城市在资金与技术储备上仍面临较大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未来,排水管网优化设计应更多依托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推动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平台实现雨水监测、预警和调度的智能化。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实现水务、环保、城建等多方合力,避免部门间的职责分割和资源浪费。此外,还需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为排水系统的持续优化提供长效动力。

结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排水管网优化设计,突破了传统“快排”思路,构建了源头控制、过程调蓄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体系。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明显优势,不仅提升了城市防涝减灾能力,还推动了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符合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表明,在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多方协同的保障下,海绵城市理念能够为市政排水管网的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并在提升城市承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要实现其长远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技术研发,推动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同时健全运行机制,确保优化成果的可持续性。未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不断应用,市政排水系统将在数据驱动和智慧管理的支持下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和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杨成慰, 郭玉琴, 兰千, 等.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给排水设计优化研究[J]. 中国住宅设施,2025,(07):66-68.

[2] 王文博.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施 量控制[J].新城建科技,2025,34(07):42-44.

[3] 章岚岚.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 设计探究[J].城市建设,2025,(1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