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同步建设时序优化及经济分析
刘胜林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型,地下综合管廊作为整合市政管线的核心载体,与市政道路的建设关联性日益紧密。传统模式下,两者多为“道路先建、管廊后补”或“分段独立施工”,不仅造成路面反复开挖的“拉链马路”现象,还因工序冲突导致工期延误、投资超支,同时长期施工对区域交通与居民生活干扰显著。
近年来,“管廊-道路”同步建设模式成为行业共识,但实践中常因缺乏科学的时序规划,出现管廊基坑开挖与道路路基施工相互制约、管线吊装与路面铺设工序脱节等问题,反而增加建设复杂度。此外,现有研究多侧重技术方案设计,对同步建设的时序优化逻辑及全周期经济效益的系统性分析不足。
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同步建设核心特征与矛盾
(一)同步建设核心特征
1. 工序关联性强:管廊施工(基坑开挖、主体浇筑、管线入廊)与道路施工(路基处理、基层铺设、面层浇筑)在空间上重叠、时间上交叉,需精准衔接才能避免相互干扰。
2. 资源集中度高:同步建设需统筹大型机械(盾构机、摊铺机)、人力、材料等资源,若配置失衡易导致某一工序停滞,引发连锁延误。
3. 全周期导向:需兼顾建设期效率与运营期适配性,如管廊预留接口需与道路远期扩容需求匹配,避免后期二次改造。
(二)主要建设矛盾
1. 工序冲突矛盾:管廊基坑开挖需占用道路全幅或半幅空间,与道路路基分层压实工序在作业面分配上存在直接冲突。
2. 时序失衡矛盾:若管廊主体施工滞后于道路基层铺设,需破除已建成基层才能进行管廊接口施工,造成材料浪费与工期回溯。
3. 效益模糊矛盾:同步建设初期投资高于独立建设,但长期可节省管线维修开挖成本,现有评价体系多忽视全生命周期效益,导致决策偏向短期成本。
二、“管廊-道路”同步建设时序优化模型构
(一)时序优化核心原则
1. 工序优先级原则:优先开展对后续工序约束性强的关键工序,如管廊基坑开挖(需先于道路路基施工,避免路基沉降影响管廊结构)。
2. 资源均衡原则:通过错峰安排高资源消耗工序(如管廊混凝土浇筑与道路沥青铺设错开机械使用高峰),提升资源利用率。
3. 风险规避原则:将受天气影响大的工序(如路基土方作业)与室内工序(如管廊内部管线安装)交叉安排,降低工期延误风险。
(二)三级时序优化模型
1. 一级:总体阶段划分
将同步建设划分为三个核心阶段,明确阶段衔接节点:
前期准备阶段(1-2 个月):完成管廊与道路一体化设计、施工方案评审、管线迁改,同步开展现场围挡与交通导改。
主体协同施工阶段(3-8 个月):按“管廊先行、道路跟进”逻辑推进,管廊完成基坑开挖→主体结构浇筑→防水施工后,道路立即启动对应段落路基处理→基层铺设,实现“管廊每完成100 米,道路跟进 50 米”的流水作业。
收尾适配阶段(1-2 个月):管廊完成管线入廊与调试,道路同步开展面层铺设、交通设施安装,最终同步验收交付。
2. 二级:工序细节衔接
针对关键工序制定精准衔接方案,核心节点如下:
管廊主体浇筑完成后 7 天(混凝土强度达 70%% ),立即移交道路施工单位进行对应段落路基碾压,避免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引发边坡失稳。
管廊顶板覆土完成后3 天内,道路施工单位启动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铺设,利用覆土沉降期同步完成基层养护,缩短总工期。
3. 三级: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基于进度偏差的动态优化策略
若管廊基坑开挖延误超 5 天,立即压缩道路路基施工的养护周期(采用蒸汽养护替代自然养护),确保后续工序节点不变。
若遇连续降雨导致道路基层施工停滞,优先调配人力至管廊内部管线安装工序,实现“此停彼动”,降低整体延误影响。
三、同步建设多维度经济分析体(一)初期投资对比分析
以某城市新建主干道(全长 2km)为例,对比同步建设与独立建设的初期投资差异:
同步建设模式:总投资 1.82 亿元,其中管廊工程1.2 亿元,道路工程0.52 亿元,协同优化节省费用 0.1 亿元(主要来自避免道路二次开挖、共享围挡与交通导改费用)。
独立建设模式:总投资1.95 亿元,其中管廊工程 1.2 亿元,道路工程0.6 亿元,后期管廊接口施工需破除道路基层,额外增加费用0.15 亿元。
结论:同步建设初期投资降低 6.67% ,核心节省源于工序协同减少的重复工程成本。
(二)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基于30 年运营周期,构建全生命周期成
1. 建设成本:同步建设比独立建设低 6.67% (如上文案例)。
2. 运营维护成本:
管廊维护:两者一致,年均 0.03 亿元。
道路维护:同步建设避免重复开挖,年均维护成本 0.015 亿元,比独立建设(年均0.022 亿元)低 31.82% 。
管线维修成本:同步建设管线维修无需开挖道路,单次维修成本降低 80% ,年均节省0.02 亿元。
总成本核算:30 年周期内,同步建设全生命周期成本为 2.98 亿元,独立建设为3.42 亿元,同步建设成本降低 12.87% 。
( (≡) 社会效益经济转化分析将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
1. 交通延误损失减少:同步建设工期缩短 20% (案例中从12 个月缩至9.6 个月),减少因施工导致的交通拥堵,按区域日均车流 2 万辆、每车延误损失20 元计算,累计节省延误损失 1440 万元。
2. 环境影响成本降低:减少道路重复开挖,降低扬尘与噪音污染,按环保治理标准核算,年均减少环境治理成本 0.008 亿元,30 年累计 0.24 亿元。
结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同步建设,是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碎片化”困境的关键路径,而科学的时序优化是实现“技术协同、效益最优”的核心抓手。本文构建的三级时序优化模型,通过阶段划分、工序衔接、动态调整三层逻辑,解决了同步建设中的工序冲突问题;多维度经济分析体系则从初期投资、全生命周期成本、社会效益转化三个层面,验证了同步建设的经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朱丽丽.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25,(04):125-128.
[2] 邓 美 庆 . 市 政 道 路 沥 青 混 凝 土 路 面 裂 缝 的 修 补 技 术 [J]. 建 材 发 展 导向,2025,23(15):76-78.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664.
[3] 孔军.关于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问题的分析[J].中华建设,2025,(0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