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环境下火炮可靠性评估技术现状与前沿进展

作者

王希亮 孟翔宇 金子琦 杨国辉

63853部队 白城 137001

1.复杂环境对火炮可靠性的多维约束

火炮在实际作战中面临的环境应力远超过实验室可控条件。高原地区(海拔 ≥3000m )空气稀薄导致动力系统功率衰减(海拔每升高 1000m ,柴油机功率下降约 7.5%~10% ),低温( ∠40C )与昼夜温差( ΔT≥30C )引发材料热应力集中与电子元件参数漂移,砂尘(粒径 5~50μm 、风速≥20m/s )加剧传动部件磨损与液压系统污染。传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如指数分布模型、威布尔分布模型)难以准确描述环境因素与部件失效的非线性关联,亟需构建多物理场耦合的评估体系。

2.现有评估技术瓶颈与改进方向

2.1 火控系统软件可靠性建模

Nelson 模型与硬件-软件复合系统:韩伟杰等(2008)提出的 Nelson累积失效模型通过引入软件错误植入密度(D)与硬件故障率(λ ),实现了复合系统可靠度预测[1]。然而,该模型未考虑环境应力对软件实时任务调度效率的影响,导致高原低温环境下软件响应延迟预测误差达 17% ~22‰

改进方向:需耦合环境参数(温度、振动)与软件性能退化模型,建立动态修正系数。

2.2 作战效能多属性评估体系

AHP-多属性效用理论:姚天乐等(2021)构建的 12 维效能指标体系(含火力精度、机动性、环境适应性等)[2],通过主观权重与客观数据融合,将评估误差降至 8.3‰ 。但该方法在动态环境(如砂尘浓度突变)下指标权重自适应能力不足,导致效能评估偏差 21‰

改进方向:引入环境应力监测数据,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动态权重分配模型。

3.复杂环境因素退化机理研究

3.1 高原低氧对动力系统的影响

燃烧效率与热管理失效:海拔 5000m 处氧分压仅为海平面的 53% ,导致柴油机燃烧室空燃比失调[3](实测过量空气系数α 由 1.2 降至 0.85),热效率下降 28% 。热力学仿真表明,当缸内平均有效压力低于 0.7MPa 时,积碳生成速率增加2.8 倍,活塞环磨损量较标态提升 40‰

试验数据:某型自行火炮高原试验数据显示,连续射击72 小时后,动力系统功率衰减 14.2% (仿真预测值为 15.8% )。

3.2 温差冲击对机械结构应力演化

热膨胀失配与残余应力:火炮身管( 42CrMo 钢, a=11×10-6/C )与炮架(7A04 铝合金, )在昼夜温差 30C 条件下产生0.12mm 相对变形,导致炮口振动幅值增加 25% (频谱分析显示 100Hz 频段能量集中)。有限元分析表明,应力集中区域(如耳轴连接处)塑性应变累积量达 0.6% ,加速疲劳裂纹萌生。

3.3 砂尘侵蚀对液压系统可靠性威胁

污染度与密封失效:ISO4406 污染等级从18/15 升至22/19 时,液压阀芯卡滞概率提升 47% (蒙特卡洛仿真验证)。砂尘颗粒(粒径 10~30μm; )嵌入密封沟槽后,橡胶密封件(氟橡胶,邵氏硬度70)应力集中系数达3.2,导致密封寿命缩短至标态的 38% (加速寿命试验数据)。

4.多应力耦合可靠性评估框架

4.1 环境应力加权模型

应力系数矩阵构建:基于高原气压(p)、温度(T)、砂尘浓度(C)与部件失效概率(p)的关联实验,建立三维应力加权函数:

[ E_{ij} (p_i,T_i,C_i)\cdot\lambda_{ij}]

其中λ 为基准失效率,i 为环境梯度(海拔 2000m/3000m/5000m ),j为部件类型(动力/液压/电子)。例如,海拔 5000m 处液压系统应力加权系数 E_(5000m,液压)较标态提升 2.3 倍。

4.2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平台

通过 ANSYS Workbench 软件进行集成分析:

流体场:利用 STAR-CCM+模拟燃烧室湍流与液压油流阻[4],预测压力损失误差 ≤12% ;

结构场:利用 ABAQUS 计算热-机械复合应力,应力预测与 X 射线衍射测试结果相关系数 R2=0.89 ;

电磁场:利用Ansoft Maxwell 评估电子元件温升与绝缘退化,温升预测误差± 8C 。

4.3 动态可靠性指标体系

环境适应性系数K(t):

[K(t)=\frac{R_{env}(t)} \alpha_i\cdot S_i(\tau)\cdot\lambda_i d\tau\right)]

其中α 为环境应力敏感系数,S 为实时应力强度, ∇⋅n 为应力维度(气压、温度、砂尘等)。该指标在某型榴弹炮高原试验中验证,可靠性预测误差由传统方法的 28% 降至 12‰ 。

5.工程验证与防护设计优化

5.1 高原实装试验验证

某型自行火炮试验数据(海拔 4500m ,风速 15m/s ,砂尘浓度 0.3g/m3 ):

动力系统:实测功率衰减 14.2% ,仿真值 15.8% ;

液压系统:泄漏率增加 31% ,污染度等级实测为 22/19(仿真预测22/18);

火控系统:软件运行异常率提升 18% ,经环境补偿算法修正后降至 5‰

5.2 防护设计优化方案

动力系统优化:加装涡轮增压器(海拔补偿功率 4.5%/km )与抗积碳涂层(降低磨损速率 30% );

密封结构优化:采用复合密封材料(聚四氟乙烯 + 氟橡胶,耐低温-50C );

软件抗扰性优化:引入温度-振动双参数补偿模块,响应延迟降低至标态的 1.2 倍。

6.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多应力耦合评估框架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火炮可靠性的量化预测,为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提供了工程化工具。未来研究需聚焦以下方向:

实时监测与数字孪生:开发多参数传感器阵列,构建环境-装备双向耦合的数字孪生系统;

材料-结构多尺度建模:结合分子动力学与有限元分析,揭示微纳尺度环境损伤机理;

人工智能辅助评估:利用 LSTM 网络实现环境应力动态预测与可靠性实时更新。

上述技术的突破必将推动火炮装备向“ 全域全时作战” 能力演进。

参考文献

[1]韩伟杰,阎慧,董正宏.火炮火控系统软件可靠性定量评估方法[J].现代计算机,2008(12):16-23.

[2]姚天乐,陶凤和,齐子元.基于 AHP-多属性效用的自行火炮作战效能评估[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21(3):43-55.

[3]王保贵,王坚.火炮系统高原环境适应性及防护措施分析[J].装备环境工程, 2014,11(3):48-62.

[4]Li H, et al. Multi-physics coupling analysis of hydraulic system reliability under sand erosion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23, 59(5):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