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智汇赋能五禽戏:非遗文化沉浸式传承创新实践
李盼 邵鑫欢 张文青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合肥 23200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 VR 技术发展,逐渐被引入五禽戏教学领域。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非遗,蕴含着深厚养生智慧与文化内涵。VR 能构建沉浸式场景,让学习者直观感受动作要领,实时纠错,兼具文化体验与健身实效。 传统五禽戏教学多靠口传身授或书本图解,学习者难悟精髓,易因枯燥放弃。而 VR 教学以互动性和沉浸感,让传统养生术更易被接受,成为传承非遗与助力健身的创新方式。
一、VR 技术在非物质遗产文化教学中的价值与优势
VR 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的价值与优势,可从文化价值、教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展开。 在文化价值层面,VR 技术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蕴含着民族历史记忆与精神密码,而 VR 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能将难以理解的技艺、习俗转化为可感知的动态体验,如重现五禽戏的起源场景、还原传统舞蹈的民俗语境,让学习者在虚拟互动中触摸文化肌理,深刻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逻辑与人文内涵,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非遗从文本记录走向活态传承。
VR 技术教学价值上,突破了传统非遗教学的局限。传统非遗教学多依赖口传身授或静态图文,学习者易因动作复杂、语境缺失而难以掌握精髓,缺乏个性化指导。而 VR 通过实时动作捕捉、三维建模等功能,能直观展示技艺细节,并即时纠错、生成学习反馈,让抽象技法变得可拆解、可模仿;同时支持反复演练、个性化进度调整,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与参与热情。
VR 技术社会价值方面,传统的科普方式及科普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质量科普的需求。通过 VR 技术进行立体化、多元化、多感官沉浸体验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开发是必然趋势。VR 技术拓宽了非遗的传播边界与社会参与度。传统非遗传承受限于时空,难以突破地域与群体壁垒;而 VR 技术打破了物理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学习者能“亲临”非遗现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可通过线上平台共同体验。这种无门槛的参与方式,既能促进社区、校园中的非遗互动活动,凝聚文化共识;也能成为跨地域、跨民族的交流纽带,让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与弘扬非遗的合力。
二、VR 技术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
VR 重现导引场景。沉浸式感受五禽戏的历史底蕴,VR 技术可精准复刻五禽戏起源的历史场景用户戴上设备,便能仿佛置身东汉末年的谯郡,目睹华佗观察虎、鹿、熊、猿、鸟的神态动作,见证五禽戏从仿生观察到养生功法的诞生过程。同时,通过 3D 建模还原古代医馆中师徒传授五禽戏的场景,这种将历史背景与功法起源可视化的方式,让用户跳出枯燥的文字记载,在动态场景中理解五禽戏“外动内静、刚柔并济”的文化内核,深化对这一非遗历史厚度的认知。
搭建五禽戏 VR 体验平台。打造传统养生文化新载体,构建专属VR 平台,整合五禽戏的功法谱系、传承故事、科学健身原理等内容。用户可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既能观看国家级传承人的标准演示,也能调取不同流派的动作变体进行对比;平台还嵌入中医专家解读,说明每个动作对脏腑、经络的调理作用。这一平台通过高清画质、多角度视角打破传统教学的视角局限,成为向国内外展示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新名片,推动非遗从线下传承走向数字化传播。
虚拟现实亲身体验。VR 技术能模拟真实环境,为练习者提供沉浸式的训练体验。通过 VR 技术,练习者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反复练习高难度的动作,从而提高动作的准确度。且 VR 技术还能实时反馈练习者的动作数据,帮助教练调整训练计划。
让五禽戏传承突破时空限制借助 VR 设备,用户无需奔波于线下培训班,在家就能“面对面”跟随虚拟传承人学习五禽戏。系统可模拟山林、庭院等不同练习场景,配合环境音效增强代入感,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学习者,也能通过 VR 走进非遗工坊,直观感受功法细节。这种无门槛的体验方式,尤其贴合年轻人碎片化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趣味互动中接触五禽戏,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
互动式功法学习。深化对五禽戏价值的理解 VR 的实时交互功能让五禽戏学习更高效,用户练习时,动作捕捉技术会精准比对标准动作,用红线标注偏差部位,同步提示“虎戏需沉肩坠肘”“鹿戏要舒展腰腹”。完成一套动作后,系统会生成评分报告,分析发力要点与养生效果,这种练中评、评后改的闭环,让学习者在纠错中理解每个动作的力学原理与健康价值,从机械模仿升级为对形神理念的深层领悟,真正把握五禽戏作为非遗的技艺精髓与养生智慧。
科技赋能五禽戏。为非遗注入现代活力“ VR+ 五禽戏”的融合,赋予这一古老非遗现代生命力。例如,平台可结合运动健康 APP,记录用户练习时长、卡路里消耗,生成个性化健身计划,让传统功法与现代健康管理结合;还能设计闯关模式,将五禽戏动作转化为趣味挑战,吸引青少年参与。这种创新既保留了五禽戏的传统内核,又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了传承中的时空限制与形式陈旧问题,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实现从保护到传承的跨越。
结论:
VR 智汇项目是一次成功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实践。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多力量 , 继续深化 VR与非遗文化的结合,不断优化 VR 体验的质量和沉浸感。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如 AR、MR 等,以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方式。VR 技术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数字化记录与保存、虚拟展示与传承、互动式保护活动以及场景重现与体验等方式,VR 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VR 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我们还建议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共享。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共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贾钧 .VR 技术在武术训练中的应用优势研究 [J]. 拳击与格斗 ,2024,(05):13-15.
[2] 付凤华 . 基于 VR 技术的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以广西馆为例 [J]. 美与时代 ( 城市版 ),2024,(02):106-108.
基金 / 课题及项目编号: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VR 智汇—— 享极致体验,承中华美韵》,项目编号:S202412216068X
作者简介:
李盼(出生 2001 年 10 月),女,汉族,安徽阜阳人,本科毕业,研究方向:Web 应用开发
邵鑫欢(出生 2002 年 4 月),女,汉族,安徽蚌埠人,本科毕业,研究方向:游戏设计
张文青(出生1995 年10 月),女,汉族,人,博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