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污泥分析与处置现状
张彦
衡水学院 053000
1 引言
制药工业是国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生产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剂等过程中,大量废水需经复杂处理(混凝、沉淀、生化处理等),由此产生大量副产物——制药污泥。据估算,我国每年产生含水率约 80% 的制药污泥数百万吨,且呈持续增长趋势。制药污泥成分极其复杂,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含高浓度有机质、氮磷营养物、有毒残留药物(抗生素、激素等)、重金属(如 Cu、Zn)、致病微生物及 ARGs,环境与健康风险巨大。传统的填埋占用土地且存在渗滤液污染地下水风险;焚烧虽可减容减量,但能耗高、易产生二噁英等剧毒烟气,飞灰仍需安全处置。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探索制药污泥的安全处置与高效资源化利用途径,已成为环境工程、制药工程和循环经济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迫切需求。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制药污泥的污染现状、特性与处理困境,聚焦资源化利用前沿技术,分析瓶颈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行业绿色转型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 制药污泥概述:来源、特性与环境风险
2.1 主要来源与分类
化学合成制药污泥:来自原料药合成反应后处理、溶剂回收、废水处理(混凝沉淀污泥、生化剩余污泥)。常含未反应原料、中间体、有机溶剂、重金属催化剂(如 Pd/C, Cu 盐)。
发酵类制药污泥(抗生素为主):主要来自发酵液过滤残渣(菌丝体)、提取废液处理污泥、生化处理剩余污泥。富含菌体蛋白、残留抗生素效价、发酵培养基成分(有机氮磷)。
生物制品 / 制剂类污泥:相对较少,主要来自设备清洗、纯水制备废水和少量废水处理污泥,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但成分复杂(如佐剂、表面活性剂)。
混合污泥:大型制药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来源复杂,污染物具有叠加效应。
2.2 核心特性具有高含水率与脱水困难、高有机质含量、复杂污染组分、重金属、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与环境耐药菌(ARB)、高盐分、病原微生物、物化性质多变等特征。
2.3 环境与健康风险
污染扩散风险:不当堆放或填埋易导致重金属、药物残留渗滤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降雨冲刷造成地表径流污染;自然风干产生含病原菌和ARGs 的气溶胶。
耐药性传播风险:ARGs 可通过土壤- 植物系统迁移、水体扩散、气溶胶吸入等途径进入生态链,加速耐药性传播。
生态毒性:残留药物(尤其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鱼类、藻类)甚至植物生长表现出急性或慢性毒性,破坏生态平衡。
人体健康威胁:直接接触暴露(工人)、食用受污染农作物 / 水产品、饮用水污染或吸入污染尘埃等途径,可能对人体造成过敏反应、慢性中毒、干扰内分泌系统,并增加感染耐药菌的风险。
3 制药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困境
3.1 主流处理处置方式
填埋(占比仍高):技术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但危废填埋费昂贵),是许多企业的“兜底”选择。然而,占用宝贵土地资源,存在长期渗滤液污染风险,且未实现资源回收。新建危废填埋场选址极度困难。
焚烧(逐步增加):可实现显著减量化(>90%)和彻底无害化(高温破坏有机物、病原体)。主流技术包括流化床焚烧炉、回转窑焚烧炉。但面临严峻挑战:高能耗与高成本:需大量辅助燃料(因污泥热值波动),烟气处理(除尘、脱酸、脱硝、二噁英控制)系统复杂昂贵,飞灰作为危废处置成本高昂。
协同处置(水泥窑 / 电厂):利用现有工业窑炉高温环境处置污泥。具有一定优势(处置效率高、利用现有设施),但存在争议,污染物迁移与二次排放风险:重金属可能进入水泥产品或烟气(需严格烟气净化);残留的药物组分在高温下的分解产物及对水泥质量的影响研究不足。
3.2 面临的关键困境
“污染物复杂性”与“彻底无害化”的矛盾:多种类、高浓度、活性污染物(尤其是药物、ARGs)共存,单一技术难以彻底去除所有风险。焚烧虽能破坏大部分有机物,但对重金属无效且产生飞灰问题;生物处理对药物残留降解效率低。
处理成本高企:无论是合规填埋、高标准焚烧还是复杂的无害化预处理,都导致企业负担沉重(危废处置费常达数千元/ 吨)。
资源严重浪费:填埋和焚烧未利用污泥中蕴含的有机质能量、氮磷钾营养元素、硅铝等无机物资源。
4 制药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资源化利用的核心目标是在确保环境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与物质资源。
4.1 能源化利用热化学转化:
热解(Pyrolysis):在缺氧 / 惰性气氛下加热( 300-800∘ C),将有机物转化为生物炭、热解油和可燃气。这是当前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
优势:有效固定重金属(富集于生物炭中,降低其迁移性),高温破坏有机污染物(药物、病原体、ARGs),产物可利用(生物炭作土壤改良剂/ 吸附剂;热解油可提炼或作为燃料;可燃气供热/ 发电)。富碳生物炭具有固碳潜力。
挑战:能耗控制;热解油成分复杂(含氧含氮化合物多),品质不高,高值化利用难;生物炭中重金属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需长期监测;针对药物残留和ARGs 的深度去除效率需强化(可通过催化剂、优化温度/ 停留时间提升)。
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 AD):
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CH4. 、 C02 混合气)。优势潜在:回收清洁能源(沼气),实现有机质稳定化和一定减量化,消化后沼渣理论上可农用。
制药污泥应用的严峻挑战:
抑制效应:残留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对产甲烷菌具有显著抑制甚至杀灭作用,导致产气效率低下甚至失败。
ARGs 增殖风险:厌氧环境可能促进特定耐药菌(如厌氧菌)的存活和ARGs的水平转移(HGT),反而增加消化后沼渣中的ARGs 丰度。
盐分抑制:高盐分影响微生物活性。
对策研究:采用高级氧化(臭氧、Fenton)或热水解等预处理工艺降解抗生素、破解细胞壁;与低抑制性污泥(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共消化稀释抑制物;筛选耐受菌株;优化工艺参数(温度- 中温/ 高温、pH、停留时间)。
4.2 制药污泥应用的关键问题:
污染物残留风险:常规堆肥过程难以完全降解药物残留(尤其是疏水性强、抗降解药物),重金属被钝化但总量未减少。ARGs 在高温期可能被抑制但降温期可能反弹。
产品安全性疑虑:含药物残留和 ARGs 的堆肥施用于农田,存在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和扩散耐药性的风险。
改进方向:强化预处理(化学氧化、生物强化剂);延长堆肥周期并优化通风控制;严格限制制药污泥在堆肥原料中的比例(需非常低);对最终堆肥产品进行药物残留、重金属、病原菌、ARGs 的严格检测与安全评估。目前制药污泥直接大规模农用堆肥风险过高,需极度谨慎。
4.3 材料化利用
致力于将污泥中的无机/ 有机组分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
污泥基活性炭:制药污泥(尤其富含碳的生化污泥)经物理(水蒸气、C02 )或化学(KOH, ZnCl2 )活化制备活性炭,用于废水处理(吸附染料、重金属、有机物)。性能接近或优于商业炭,是一条高值化路径。关键在于优化活化工艺提升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并确保吸附后材料的再生或安全处置。
改性生物炭 / 污泥炭:对热解炭进行酸洗、负载金属氧化物等改性,提升其对特定污染物(如磷酸盐、重金属、抗生素本身)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利用污泥中的金属成分(Fe, Cu, Zn, Al)或炭基材料,制备如多相 Fenton 催化剂、过硫酸盐活化剂、光催化剂等,用于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包括其他废水中的药物)。实现“以废治废”。
建材利用:制陶粒/ 轻骨料、制水泥/ 砖块掺合料。
5 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
推动制药污泥资源化利用健康发展,需多方合力,多维度突破。
强化源头减量与过程优化;推广绿色制药工艺,减少污染物产生;优化废水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减少污泥产量(如采用 MBR 减少剩余污泥);加强厂内污泥分类收集管理(如高浓度废液污泥、生化污泥分开),利于后续定向资源化。
参考文献:
[1] 陈冠益 , 刘环博 , 李健 , 等 . 抗生素菌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J]. 环境化学 ,2021,40(2):459-473.
[2] 贡丽鹏 , 郭斌 , 任爱玲 , 等 . 抗生素菌渣理化特性 [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2,33(2):190-196.
[3] 范举红, 刘锐, 王文东, 等. 制药废水有机污染物特性分析与处理[J].化工环保 ,2011,31(4):332-337.
[4] 刘春慧, 周光. 制药行业药渣污泥干化工艺研究[J]. 中国环保产业,2012, 5: 52-54.
[5] 李尔炀, 史乐文, 周希圣, 等. 工程菌处理制药废水[J]. 水处理技术 ,2001, 27(5): 287-289.
[6] 李赟 . 城市污泥热化学转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22, 42(002): 70-84.
[7] 裴晋 , 于晓华 , 姚宏 , 等 . 制药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实验对比[J]. 环境工程学报 , 2015, 9(8): 4009-4014.
培育基金项目:制药污泥低碳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研究 ( 课题号 :2023XJZX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