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的受力特性及设计策略分析

作者

张万松

130921199009033417

引言

大跨度建筑作为现代建筑技术当之无愧的重要标志,以其独特魅力展现着非凡的工程智慧。其核心特征鲜明,即凭借特殊结构形式达成无柱空间的连续覆盖,为建筑内部创造出开阔、通透且灵活多变的使用环境。因而,在体育场馆、交通枢纽、工业厂房等对空间功能存在特殊需求的领域得以广泛应用。随着材料科学与计算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大跨度结构体系更是突破传统力学桎梏,形成多元化技术路径。

一、大跨度结构体系的力学本质与分类

(一)结构体系的力学驱动逻辑

大跨度结构的形成源于对空间效率的极致追求,当跨度超过 30米时,传统梁柱体系的弯矩效应呈指数级增长,导致材料用量激增与结构自重过大。通过引入拱形受力、张力传导、空间形变等力学原理,结构体系得以将复杂荷载转化为轴向力或膜应力,显著提升材料利用率。例如,悬索结构通过钢索的轴向受拉特性,将屋面荷载转化为索网的张力平衡系统,较传统框架结构可节省钢材 50% 以上。

(二)典型结构体系的力学特征

(1)空间网格结构

网架与网壳结构通过杆件的空间交汇形成多向受力体系,其力学优势体现在:杆件主要承受轴向力,弯矩与剪力占比小。节点刚接特性使结构整体性强,空间刚度大。杆件规格统一便于工业化生产。该体系适用于矩形、圆形、多边形等规则平面,通过角锥体系或交叉桁架体系实现荷载的多向传递。

(2)张力结构体系

悬索与膜结构以柔性构件为核心,通过预应力引入形成几何稳定体系。悬索结构利用钢索的抗拉强度,将屋面荷载转化为索网的张力平衡,边缘构件(如拱、桁架)需具备足够刚度以抵抗索网拉力。膜结构则依赖空气压力或骨架支撑形成曲面形态,其力学特性表现为:膜材仅承受拉应力,通过双曲率曲面实现应力分流。结构自重极轻,单位面积重量可低至 1kg/m2 ,但需通过预张力设计控制变形。

(3)组合结构体系

混凝土与钢材的组合使用可弥补单一材料的性能缺陷,混凝土承重柱与钢桁架梁通过焊接或机械连接形成框架 - 支撑体系,在竖向荷载下,混凝土柱承担压力,钢梁承受弯矩。在水平荷载下,钢桁架的延性提供侧向刚度。此外,钢 - 混凝土组合梁通过剪力连接件实现协同受力,较纯钢梁可提升抗弯刚度 30% 以上。

二、大跨度结构设计的核心挑战与技术响应

(一)多尺度荷载的复杂作用机制

大跨度结构需同时应对永久荷载(结构自重、屋面覆盖层)、可变荷载(风荷载、雪荷载、活荷载)及偶然荷载(地震、设备冲击),风荷载的体形系数取值尤为关键,其分布与建筑外形、风向角度密切相关。例如,悬索结构在强风作用下可能产生风振响应,需通过数值风洞模拟优化索网预张力分布,膜结构则需通过气动弹性模型试验验证抗风稳定性。

(二)非线性行为的精准控制

大跨度结构的非线性特征体现在几何非线性(大变形效应)与材料非线性(塑性发展)的耦合作用。例如,网壳结构在极限荷载下可能发生屈曲失稳,需通过屈曲分析确定临界荷载。悬索结构的索网在

张力重分布过程中可能产生松弛,需通过迭代计算校核预张力损失。此外,节点连接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需通过局部加强设计或采用铸钢节点等高精度构造予以缓解。

(三)多目标优化的设计策略

大跨度结构设计需平衡结构性能、经济性与建筑美学,拓扑优化技术可通过去除低应力材料实现结构轻量化,例如将实腹梁转化为空腹桁架。形状优化技术可通过调整曲面曲率提升整体刚度,如将平面网架转化为拱形网壳。预应力技术可通过引入初始应力改善结构受力状态,如张弦梁结构通过撑杆与拉索的预张力平衡减少梁体弯矩。

三、大跨度结构设计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设计工具的深度应用

基于 BIM(建筑信息模型)与 FEA(有限元分析)的集成平台可实现结构方案的快速迭代。例如,Dlubal RFEM 软件支持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绘制的全流程分析,其内置的材料模型库可模拟钢结构弹塑性、混凝土损伤、土体弹塑性等复杂行为。缺陷模拟功能可自动添加整体侧移或局部弯曲缺陷,满足规范对二阶效应的校核要求。此外,参数化设计工具(如 Grasshopper)可结合遗传算法实现结构形态的自动优化,显著提升设计效率。

(二)新型材料与构造技术的融合

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正在重塑大跨度结构的技术边界,钛合金因其高强度与耐腐蚀性,被用于国家大剧院的屋盖结构,较传统钢材减少用钢量 35%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因其轻质高强特性,开始替代钢筋用于混凝土加固。形状记忆合金(SMA)的智能特性为结构振动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在构造技术层面,螺栓球节点、焊接空心球节点等标准化连接方式提升了施工精度,而 3D 打印技术则为实现复杂节点的定制化制造提供了可能。

(三)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渗透

大跨度结构的可持续性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效率优化,通过结构体系选型减少材料用量,例如采用张弦结构替代传统桁架可降低钢材消耗 20% 。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构件复用率,例如国家体育场的钢结构构件预制率达 90% 以上。通过被动式设计降低运营能耗,例如利用双层幕墙形成空气间层,减少空调负荷。此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部署可实现损伤的实时识别与预警,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结束语

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的设计是力学原理、材料科学与建筑艺术的深度融合,从空间网格的结构理性到张力体系的形态生成,从数字化工具的智能迭代到可持续理念的实践渗透,大跨度结构的技术演进始终围绕“高效、安全、美观”的核心目标展开。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与新型材料的突破,大跨度结构将进一步突破物理尺度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开放、更灵活、更绿色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元清 , 石永久 , 陈志华 . 大跨度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41(05):11-12.

[2] 李爱群 , 赵才其 , 郭正兴 . 现代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创新与实践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45-46.

[3] 范峰 , 沈世钊 , 曹正罡 . 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风设计理论与应用 [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55(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