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周恩永

重庆市綦江区中山路小学  401420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质疑与创新,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过度注重应试技巧、忽视思维训练的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探索有效的思维品质培养策略,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思维品质培养的不足

(一)教学方法单一,忽视思维训练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字词解析、段落分析和中心思想总结为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比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往往按照固定的模式,先讲解生字词,再逐段分析课文内容,最后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导致思维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过度强调标准答案,抑制思维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回答要求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和思维发散,比如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学生只要回答与标准答案稍有偏差,就会被扣分,这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抑制了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三)阅读材料缺乏多样性,限制思维拓展

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但部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此外,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有时过于注重难易度,而忽视了材料的思维含量,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比如一些阅读材料只是简单地描述事件,缺乏对人物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深入刻画,学生难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思维体验。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发思维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秋天的雨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美丽,视频中,金黄的树叶、火红的枫叶、丰收的果实等画面,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秋雨给大地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

(二)问题引导,培养逻辑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能在渑池会上立功?”“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梳理文本内容,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小组合作,促进思维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拓宽思维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成功“借”到箭,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方面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可能会从天气和地理环境方面进行思考,还有的学生可能会从曹操的性格特点方面进行探讨,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相互学习,拓宽思维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质疑是思维的动力,鼓励学生质疑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盲目迷信书本和权威。

以《坐井观天》教学为例,教师可巧妙引导,抛出“小鸟说的一定是对的吗?”“青蛙真的不想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吗?”这类问题。这些问题犹如思维的火花,瞬间点燃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他们积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质疑与思考的征程中,学生不再满足于文本表面,而是深入剖析,挖掘潜在含义,进而提出独到见解与看法。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更有效培养了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五)文本迁移,拓展思维广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习一篇又一篇的课文上,而要进行适当的文本迁移,这能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教学《示儿》一文时,学习“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大部分学生将“悲”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悲痛”,教师可引入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两首爱国诗,让学生体会“悲”还有“环境的悲凉”“失去国土的悲愤”“收复失地的悲壮”等内涵,使学生对“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结论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小组合作、鼓励质疑和文本迁移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思维品质培养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凌丽 .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4(10):1.DOI:10.3969/j.issn.1007-9068.2014.28.018.

[2] 李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 语文建设, 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