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明末清初西方人记录的南明永历王朝外文资料研究

作者

吴秀兰

湖南工学院

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一些地方性政权,其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南明永历王朝。1646 年广西的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登基,建立南明在广东的第二个政权,年号永历。“永历帝登基的那一天,除了来自南方各省的大臣外,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暹罗(泰国)、安南(越南)等国的使节也纷纷前来祝贺。”[1] 一些接触过南明永历王朝的西方人用他们的笔墨把南明永历王朝的情况频频地传递到西方,这些尘封的资料是目前研究南明永历王朝的重要史料。

一、西班牙人帕莱福记录的南明永历王朝外文资料

当1646 年南明永历王朝在肇庆成立之时,就遭到了清军的猛烈进攻。清军与南明永历王朝军队的交战情况也随传到了西方。不久,在西方世界里,几本描写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书籍就迅速问世,它们分别是:西班牙人帕莱福《鞑靼征服中国史》,比利时人鲁日满《鞑靼中国史》与意大利人卫匡国《鞑靼战纪》,这几本书的中译本而今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记录比较详细的是西班牙人帕莱福(Juan Gonzales de Mendoza)的《鞑靼征服中国史》,该书详细地记载了清军与永历帝领导的肇庆(Xao Chin)军民抵抗清军的经过,认为肇庆人非常地顽强,“肇庆城位于广东和广西交界,是广东省内唯一没有向鞑靼人投降的城市。”桂王朱由榔进入肇庆称帝后,获得了当地人的支持,于是他决定组织军民进行抵抗清军的进攻,“他(朱由榔)率几支大军入城,召集一支自称为狼人的队伍;……他趁目前士兵的热情,决定不失时机,尽快与鞑靼人作战。因此他准备战斗,但他的决定和主意没能保密,反被鞑靼人得知。”该书评价永历帝朱由榔领导的军民取得的胜利:“中国人得胜后返回肇庆,极其光荣辉煌的入城,居民热泪相迎,一连几天只是盛宴庆功;因为百姓对他们视为国家的解救者和复仇者,拥戴和称赞没完没了;而这是宣布对胜利的庆祝。”[2]

该书还记载了在取得胜利后,永历帝军队的内部产生了内讧,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帕莱福的《鞑靼征服中国史》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明末清初清军与肇庆的南明永历王朝军队的交战情况,作者对南明永历帝抱有极大的同情。战争已经远去,四个世纪之后的我们翻开那些故纸,轰隆的铁蹄声和刺鼻的血腥味似乎仍然扑面而来。虽然作者没有到过中国,其使用的材料也是大部分经历过战争的西方传教士的记录,甚至道听途说,这些资料或许有着种种缺陷而且并不一定精确,但它们毕竟是那个时代当事人的第一手素材,就如同我们要提到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扬州十日记》等民间资料一样,处处浸透着草根阶层和小人物的血泪,要知道刀枪不长眼,它可不管你是黄皮肤的大明百姓亦或蓝眼睛的上帝使徒。这些记载还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后面提到的卜弥格传教士留下的他在肇庆永历王朝的亲身经历,就无疑是研究那段历史的极为稀缺的一手资料。

二、波兰人卜弥格记录的南明永历王朝外文资料

对于南明永历王朝的外文记载,还有就是波兰人卜弥格( MichaBoym) 1649 年初,他来到了肇庆的永历朝廷,卜弥格在这里不仅受到了皇帝和庞天寿的友好接待和留居,而且被皇帝封了官职,和他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卜弥格是中国向欧洲派遣的第一个使臣。卜弥格用拉丁文绘制了《中国地图册》,在这幅图册中他明确地用中文和拉丁文标出了肇庆( Chaokim )。卜弥格自 1649 年初来到肇庆的南明永历朝庭,到 1650 年 11 月作为南明永历朝庭的特使远赴欧洲而离开。在这 1 年多时间里,他对南明永历朝庭的活动以及天主教在南明的传播状况进行了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有些体现在他写给罗马教皇的报告中,例如用拉丁文撰写的《中国王室皈依略记》《在中国的波兰耶稣会的卜弥格神父1653 年在罗马发表的一个关于基督教在那个国家的状况的报告》等,卜弥格神父还携带中拉文字互译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祈祷书》《王太后做弥撒书》《庞天寿书》《庞天寿致威尼斯共和国诸公拜帖》《庞天寿上耶稣会长书》等到了欧洲,上交给了罗马耶稣会,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七世接见了他,交给他罗马教会致太后和宰相的回信, 也就是通常大家所熟知的教皇答中国书:《答烈纳太后书》《答太监庞天寿书》目前这些资料馆藏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这些资料中主要记录了南明永历朝廷的天主教活动,卜弥格在其所撰的《中国地图册》海南岛图中,曾有一段内容明确地记载了永历朝中的天主教活动,该图的右下方绘有两个螃蟹,壳上有明显的十字纹路,在卜弥格看来,这种现象只有天主才能看到。图上的拉丁文翻译为:

基督 1644 年,在邻近广东省的中国海出现了一种螃蟹,它的甲壳上有时候有一些白色的十字架图像,就像 ΔA 图上显示的那样。把它煮熟后呈红色。但白色的十字架还在那里,就像 B 图上显示的那样。在基督 1647 年,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的永历王即了中国的皇位,因而举起了圣十字大旗。这一年,皇太后领受了圣洗后取名烈纳,皇帝的生母取名玛利亚,正宫皇后取名亚纳,皇帝的儿子取名当定(永历皇帝自己也准备领洗)。这个伟大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是在战争仍在继续的时候发生的。由于皇家的领洗和皇权联系在一起,圣十字架便胜利地印在中国的旗帜上了。[3]

还记录了永历皇帝及其官员的生活工作活动情况。卜弥格与南明永历帝的关系比较亲近,他称永历帝为“我的主人”,并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不得挑战这种权威,因此大臣在上朝的时候,总是排成一个半圆的队形,和皇帝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相互之间,也要保持约五步远的距离,一直是跪着。卜弥格评论道:“因为那些在我们之前早就制定了的皇宫里面皇帝在或者不在的时候的大臣们的行为举止必须遵循的规章,现在依旧是有效的。”皇帝还是祭司,“中国的皇帝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他一旦出现,就要穿上非常珍贵的朝服,表示他是最高级的祭司,这是写在他们的圣书中的传统,只有他有权公开地祭天。”[4] 普通老百姓和文武大臣看到永历帝祭天的场面都感到无比的荣幸。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明末清初一些西方人沿着新航路来到了中国,进入到了南明永历朝廷,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南明永历朝廷的外文史料文献,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南明史、中外交通史、明史或清史具有中文资料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肇庆:见证南明王朝悲壮历史》,载《西江日报》,2012 年4 月23 日。

[2] (西班牙)帕莱福著,何高济、吴翊楣译:《鞑靼征服中国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2008 年,第90 页。

[3] 伊丹斯基、张振辉、张西平译:《卜弥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医西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241 页。

[4] (波兰)卜弥格,卡伊丹斯基、张振辉、张西平译:《卜弥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医西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171-185 页。

作者简介:吴秀兰,法学硕士,图书馆工作人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近代历史文献学研究。

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西方文献记录的近代中国研究”(HQ22001)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