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霞

德昌县巴洞镇宽裕中心完全小学 61500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面对新情境时能够主动思考、合理推理并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它关系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堂活动形式化、学生缺乏自主探究意识等问题,所以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若干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并结合人教版教材中的实际课例进行具体说明,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问题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促进他们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升应用能力,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中保持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引导法、情境导入法、游戏化教学等多种方式营造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疑问,进而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分蛋糕的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人分一个蛋糕,该怎么分?”、“每人能分到多少?”等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知分数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对“平均分”和“几分之一”的感性认识,这种由实际问题引发的认知冲突,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新知的主动建构意识,也为后续抽象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在情境中提取信息、整理思路、制定策略。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小明家要围篱笆”的情境,让学生计算不同形状菜园的周长,比较哪种形状最节省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图形知识、运算技能以及生活常识,锻炼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更提升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数学思维的训练

问题解决能力的本质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和灵活的解题策略,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需要具备分析问题结构、寻找解题路径、验证结果合理性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解决问题,能提升他们的推理判断力与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多解问题、逆向思维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深度探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和优化,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 75 千米,行驶 12 小时后到达目的地,请问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一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学会了如何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增强了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实现了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

四、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可以拓宽解题思路,还能学会倾听、表达与反思,从而提升综合素养,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应明确任务目标、合理分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剪拼圆形纸片,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测量、计算、归纳等多个步骤完成任务,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

五、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结果的正确与否,忽视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敢于提出问题、能否独立思考、是否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等,还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一道“把 36 个苹果平均分给 6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的应用题后评价答案是否正确,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分法、是否能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结论: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激发问题意识、创设真实情境、加强思维训练、促进合作探究以及优化评价机制等多种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丽丽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与研究[J]. 2024.

[2] 马燕燕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 2024.

[3] 康秀丽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C]//2023 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蔚州镇前进路第一完全小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