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蒋永旺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223003
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企业对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与岗位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不匹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基于岗位需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大多侧重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通用软件的操作,缺乏针对不同专业岗位需求的特色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存在差异,但现有的课程内容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与未来岗位需求相结合,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版本不断更新,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践项目与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简单的操作练习,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无法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
二、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优化
(一)调研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为了使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专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根据调研结果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删除与岗位需求无关的内容,增加与岗位需求紧密相关的特色内容。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办公软件应用模块、网络应用模块、专业软件应用模块等,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项目,项目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组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软件版本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跟进,教师应关注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将新的技术和软件引入教学中,比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可以在课程中适当增加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前沿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基于岗位需求的教学方法创新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比如在办公软件应用模块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企业年度报告制作”项目,要求学生运用 Word、Excel、PowerPoint 等软件完成报告的撰写、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岗位需求相关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操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四、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强化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计算机应用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设计贴近岗位需求的实践项目
实践项目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岗位需求,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岗位的要求设计一系列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建立实践教学档案,记录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成果,为学生的学业评价和就业提供参考。
结论: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改革路径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加贴近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旭 , 邹俊平 , 李鹏 .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湖南教育 (C 版 ), 2024(10):57-59.
[2] 毛可洪 . 基于赛教融合 , 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J]. 2025(5):129-132.
[3] 陈琛 .”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 2024, 53(3):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