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沥青路面裂缝成因及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

作者

王雨石 李倩

浙江交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浙江交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省台州市 317300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网络规模持续扩大,沥青路面养护需求日益凸显。裂缝作为沥青路面主要病害形式,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更会加速路面结构性能衰变。传统修复性养护存在成本高、效益低等问题,而预防性养护通过早期干预可显著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本文基于多维度裂缝特征分析,结合材料学、结构力学理论,系统研究裂缝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旨在建立 " 主动防控、精准养护 "的技术体系,为提升我国公路养护水平提供新思路。

一、沥青路面裂缝类型及特征

(一)裂缝类型分类

公路沥青路面裂缝按照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网状裂缝和块状裂缝。每种类型的裂缝都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对路面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不同裂缝的宽度、深度及扩展模式各异,荷载型裂缝多呈上宽下窄,而非荷载型裂缝则常贯穿整个面层。每一类裂缝的特征都反映了路面损坏的不同阶段和程度,对于诊断路面状况和制订修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准确识别裂缝类型是制定针对性养护方案的关键依据。

(二)裂缝特征描述

沥青路面裂缝特征具有明显的类型差异性。纵向裂缝通常呈现直线型延伸,宽度较均匀,常见于轮迹带区域;横向裂缝多为贯通路幅的规则开裂,间距相对一致;网状裂缝由密集交错的短小裂缝构成,形似蜘蛛网状;龟裂则表现为相互连接的多边形块状裂缝。从发展规律看,温缩裂缝初期细密,随季节变化逐步扩展;疲劳裂缝始于基层,自下而上延伸,最终形成贯穿性破坏。

二、裂缝成因与养护技术的关系

沥青路面裂缝成因与预防性养护技术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裂缝成因分析是选择养护技术的基础,不同类型的裂缝需要针对性的处治方案。对于温缩裂缝,应优先选用柔性密封材料如橡胶改性沥青灌缝,以适应温度变形;疲劳裂缝则需采用结构性补强措施如加铺应力吸收层。同时,预防性养护技术能主动干预裂缝发展机理,如通过改性沥青面层减少材料老化,优化级配提升抗裂性,从而从源头控制裂缝产生。科学的养护策略应建立" 成因识别- 技术匹配-效果反馈 " 的闭环体系,既针对现有裂缝特征选择修复方法,又通过材料改良和结构优化预防新生裂缝,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防治的转变。

三、沥青路面裂缝成因分析

(一)荷载因素

交通荷载是沥青路面裂缝形成的关键诱因。重型车辆反复碾压会引发两种典型破坏:一是集中轴载直接导致轮迹带区域产生车辙裂缝,表现为沿行车方向的平行裂纹;二是长期重复荷载作用诱发基层疲劳,进而形成网状的疲劳裂缝,这类裂缝初期呈现细密纹路,随荷载作用次数增加逐渐扩展为贯穿性开裂。不同轴载类型影响各异,双轮组荷载易造成 Y 型放射裂缝,而超载车辆则会加速疲劳损伤进程。荷载引发的裂缝往往从结构层底部萌生,向上延伸至路面表层,形成典型的自上而下扩展模式。

(二)环境因素

温度变化是导致沥青路面非荷载裂缝的主因。昼夜及季节温差使沥青混合料反复胀缩,当温度应力超过材料抗拉强度时,便产生规则的横向温缩裂缝,这类裂缝通常等间距分布且贯穿路面全厚。在寒冷地区,冻融循环会加剧裂缝扩展,水分渗入裂缝后结冰膨胀,形成边缘破碎的水毁裂缝。此外,持续降水会软化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共同作用下诱发沉陷性裂缝。环境因素引发的裂缝往往呈现区域性特征,如北方多温缩裂缝,南方多水损害裂缝,反映出气候条件对路面破坏模式的显著影响。

(三)材料因素

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特性直接影响路面的抗裂性能。沥青粘结剂的老化会导致粘度增加、延度降低,使混合料脆性增大而更易开裂,龟裂,主要因沥青混合料老化、硬化导致[3] ;集料级配不良或针片状颗粒过多会削弱结构强度,加速裂缝形成。施工环节中,拌合温度不足会降低沥青裹附性,压实度不够则造成空隙率偏高,这些都为后期裂缝发展埋下隐患。此外,混合料离析会导致局部区域材料性能不均,在温差或荷载作用下形成不规则网状裂缝。

(四)设计与施工因素

道路设计参数直接影响路面的抗裂性能。基层厚度不足或模量偏低会加剧荷载应力传递,诱发反射裂缝;半刚性基层收缩特性与沥青面层不匹配时,易产生对应裂缝。施工环节中,摊铺不均匀会导致混合料离析,碾压不及时会降低压实度,接缝处理不当则形成薄弱区域,这些施工缺陷都会成为裂缝萌生的起点。此外,施工期温度骤降或降雨可能导致面层提前开裂。

四、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

(一)预防性养护的概念与原则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是指在路面结构性能良好、尚未出现明显损坏时,通过早期干预措施延缓病害发展的系统性维护策略。其核心理念是 " 防患于未然",与传统修复性养护的" 坏了再修" 形成鲜明对比。预防性养护遵循三大原则:

一是时机优先,在裂缝初始阶段及时处置,在沥青混凝土与开槽区域完全贴合、灌注材料不再下渗之后,即完成沥青混凝土的灌注,并对缝槽进行封缝处理[4] ;二是成本效益最大化,通过小投入避免大修费用;三是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与工艺减少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

(二)预防性养护时机的确定

预防性养护时机的确定需要综合评估路面技术状况与发展趋势。当路面出现初期病害特征时,如细密网状裂缝宽度小于 3mm 、局部轻微车辙或抗滑系数开始下降,即为最佳干预窗口期。具体决策需结合三项关键指标:一是功能性指标,包括平整度衰减导致的行驶质量降低;二是结构性指标,如弯沉值反映的基层承载能力变化;三是表面特性指标,包括纹理深度和摩擦系数。通过定期检测建立 PCI 指数变化曲线,当指数进入平缓下降向加速衰减的拐点时实施养护,既能充分利用路面剩余性能,又可避免病害恶化导致的修复成本激增。

(三)预防性养护技术方法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主要技术包括四类:表面封层类技术适用于轻度老化路面,如稀浆封层能修复表面缺陷,微表处可改善抗滑性,施工快捷但对基层强度要求高;对于因基层沉降、开裂产生的路面裂缝问题,处理时应使用外包钢加固技术 [5] ;裂缝处治技术包括灌缝和贴缝,适用于孤立裂缝修复,需选用弹性密封材料适应温度变形;薄层罩面( 1.5-3cm )可矫正车辙并提升结构强度,但需配套界面处理工艺;雾封层通过渗透再生剂恢复表层沥青性能,成本低但仅适用于轻微老化。技术选择需综合考虑病害类型、交通量及气候条件,如重载道路宜采用微表处,温区裂缝优先选用高弹性灌缝胶。

(四)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优化与创新

当前预防性养护技术正向高性能化与智能化方向革新。在材料方面,纳米改性密封胶可提升裂缝修复的耐久性,温拌再生剂能实现旧料循环利用;工艺创新体现在采用红外线加热技术实现无缝修补,以及基于 3D 扫描的精准雾封层施工。智能养护系统通过埋入式传感器实时监测裂缝发展,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养护周期。建议建立" 检测- 评估- 决策- 实施- 监测" 的闭环养护体系,通过材料改性、工艺升级和设备智能化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最终提升路网整体服务水平。

结语

本研究阐明了沥青路面裂缝的多元成因机制,验证了预防性养护在延缓路面性能衰变中的关键作用。建议通过 " 政产学研用 " 协同创新,推动养护技术从经验决策向数字化、精细化转型,最终实现路面设施全寿命周期效能最大化。本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公路领域,对城市道路养护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薛奋德 . 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原因及标准化修补技术探讨 [J]. 大众标准化.  2024 (23)

[2] 薛奋德 . 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原因及标准化修补技术探讨 [J]. 大众标准化.  2024 (23)

[3] 王安邦 . 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灌缝材料性能研究 [J]. 工程与试验 .  2024 ,64(04)

[4] 吴铮 . 聚合物水泥净浆在道桥混凝土结构裂缝修补中的应用及性能测试[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2,51(1):88-90+10.

[5] 张德霞 . 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原因及防治技术要点探析 [J]. 汽车周刊 .  202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