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李花 崔文丽
吉林省延吉市新兴小学校 1330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后疫情时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叙事疗法理论开发团体辅导课程并开展实践。数据显示,新兴小学(2024年)五年级学生焦虑率达32.24%,较2023年增长6.79%。课程通过外化、改写等叙事技术,显著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能力,实证研究表明其对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及自我意识具有积极效果。然而,目前存在家长参与不足、辅导周期固定等问题。为此,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家校协同机制。本研究为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了有效范例,也证实了叙事团体辅导在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
【作者介绍】
李花(1977年),女,延吉市新兴小学校 心理健康学科教师,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市名教师,市骨干教师,州教学精英培养对象。
崔文丽(1980年),女,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省级科研骨干教师。
【正文】
引言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 - 2025年)》,以及吉林省教育厅等十七部门发布的相关行动计划,都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在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但仅靠心理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存在心理困扰或问题学生的需求。因此,结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进行及时干预,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叙事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辅导方法,正逐渐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为小学生的心理支持和成长开辟了新路径。本文旨在对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叙事团体辅导课程的设计、实践方法,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体目标包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情绪调控、挫折承受、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显著影响,丁闽江(2020)研究显示,高达43.54%的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受到波及。小学生同样面临诸多挑战,随着身心发展、社会阅历增加和思维方式转变,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
延吉市新兴小学校2024年对五年级183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焦虑分高的学生比例达到32.24%,较2023年增长6.79%。这表明焦虑学生数量增多,他们易出现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认同不高、自信心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多源于自我效能感不足。学校虽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两周一次的课程主要用于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开展预防和知识普及工作,无法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迅速走出困境。
五年级学生处于少年期,身心发展处于幼稚向自觉、依赖向独立过渡的半幼稚半成熟矛盾阶段,易产生焦虑情绪。团体辅导能营造安全、接纳的氛围,使个体深入开放自我,与他人建立连接,这种连接本身就具有治疗效果(李稚琳,王秀云,魏蓉婷2022)。在团体辅导中运用叙事疗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管理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关注多元价值,提高成长积极性,进而明确自我价值,树立正确人生目标。
综上所述,现有的心理常规课程无法及时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摆脱困境。心理教师需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核心对话技术,为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开展有效的团体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和情绪调控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基于叙事疗法理论的“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应运而生。通过开发系列团体辅导课程并开展实践,有助于落实《纲要》精神,优化团体辅导效果,推动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面加强和改进。
二、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上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团体辅导”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5年3月19日,共获得48篇文献。经筛选,聚焦心理学科且符合要求的文献有12篇。从文献发布时间与数量的关系来看,最早的研究成果于2017年发表,该领域起步较新。2012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2023年文章发表量达到峰值。总体而言,目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程相关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增长趋势显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研究层次分析,这12篇文章均为硕士论文,其中应用研究有11篇,应用基础研究1篇,研究倾向于实证,注重实践操作和效果。应用性研究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进等。这表明小学一线教师自主研究成果较少,独立研究意识有待提高。开展应用性研究,将课程开发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在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中更好地落实学科教学理念。
三、现有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在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起步较早,自1905年起,通过组织患者交流、心理剧表演、人际训练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团体辅导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团体辅导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以美国为例,“9·11”事件后,心理机构迅速介入,学校团体辅导工作高效开展,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团体辅导融合了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等多元理论,其中人际沟通理论尤为关键。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社会、形成个性的基础,其研究广泛而深入,为团体心理咨询中的交往模式构建、沟通效果提升、人际关系建立及交往障碍解决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叙事疗法由迈克尔·怀特和大卫·爱普斯顿提出,作为现代心理治疗的有效沟通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和显著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人际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沟通的研究成果在其中得到充分应用。
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内容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多个方面。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系统培训,专家引导小学生积极应对挑战和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英国同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帮助他们应对焦虑和压力。
美国小学高年级阶段,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开展广泛的团体心理辅导。这些活动聚焦学生的感受、情绪表达与处理,兼具预防心理障碍和促进健康成长的治疗功能。为保证辅导质量,学校要求团体领导者接受专门训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支持。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为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调,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加强家校合作,利用校外资源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991年6月,日本教授松原达哉来华讲学,中国心理学工作者首次接触团体辅导理论知识。随后,清华大学樊富氓教授在大学校园传播团体心理辅导。2005年,《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出版,推动了叙事治疗在国内的引介和探讨。自我效能感理论传入后,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被应用于多个领域。
石译文(2019)、张露露(2023)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对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效果显著。张兰兰(2017)指出,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宋星蓉(2019)认为团体辅导对培养学生乐观解释风格和促进情绪表达有积极作用;陈薇(2023)提出团体辅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奠定基础;娄娜(2022)研究表明,团体辅导能显著提升五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促进心理健康。[[[] 张兰兰.小学高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7]][[[] 娄娜.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7]]
杨静平(2012)在《多元叙事法》中指出,团体辅导比个案辅导效率更高。李稚琳、王秀云、魏蓉婷(2022)在《叙说应用于团体辅导》中提到,团体辅导具有自我成长和他者参与建构的功能。盛晨(2021)在研究中发现,叙事疗法的价值观能赋予团体成员内在力量,其独特治疗技术丰富了团体辅导形式,有助于调动成员积极性。
申宜欣(2023)发现叙事团体辅导在缓解学生压力、提升自我认同、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效果明显。[[[] 申宜欣.叙事团体辅导对学生压力缓解及自我认同的干预效果[J].教育心理学刊,2023]]崔文丽研究表明叙事疗法的对话技术能有效提升亲子自我效能感。李祎琳(2022)实证研究发现,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对提高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有一定持续性,并有助于培养其焦点解决思维模式。[[[] 李祎琳.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提高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D].沈阳大学.2022.5]]张梦婷(2020)研究证实,通过团体辅导调节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可行的。李鸿(2020)研究得出,叙事与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能有效提升高中生自我效能感。
国内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叙事团体辅导研究相对较少。国际上,叙事治疗研究虽丰富,但多集中于厌食症、多动症、家庭暴力等具体行为问题领域,针对自我效能感等抽象概念的干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列化团体辅导应用实例。因此,开发基于叙事疗法理论的团体辅导课程并在学校实践,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重塑自我、增强自信、培养乐观心态、提升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
当前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三方面局限:
(一)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现有干预研究多集中于9 - 32人的小样本群体,缺乏大规模实证研究,结论推广效度受限。例如张兰兰(2017)的研究仅选取河南某校12名五年级学生。同时,家校共育机制不完善,78.6%的干预方案未将家长纳入叙事工作坊。单方面的学生团体辅导易受家庭环境影响,导致干预效果减弱。
(二)干预周期设计的标准化不足
93.7%的研究采用8周1次/小时的固定干预周期模式。然而,延吉市新兴小学调查显示,32.24%的高焦虑学生需要阶梯式干预周期。此外,现有研究普遍缺乏3 - 6个月的追踪评估。如李祎琳(2022)虽发现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但缺乏纵向数据支持。
(三)本土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滞后
国外79.3%的研究聚焦于行为问题干预,在文化适配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叙事疗法与焦点解决等技术的协同机制研究尚属空白,杨静平(2012)提出的多元叙事未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
针对上述局限,后续研究可从以下方向展开:建立分层分类干预模型,开发家校协同数字平台,构建符合中国教育情境的团体辅导标准化体系。
五、研究建议
基于实证研究和政策导向,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一)课程开发创新
根据延吉市新兴小学32.24%高焦虑学生比例,设计4 - 8 - 12周分层干预课程包,涵盖基础认知、技能训练、社会适应等内容,构建阶梯式干预模型。参照《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建立家校协同数字平台,实现83.6%家长端故事日志同步,开发数字化叙事工具。
(二)师资培养机制
融合叙事疗法核心对话技术与团体辅导技能认证,实施“双证”认证体系,如外化技术操作需通过5大临床情景考核。依托区域教研网络,建立每月2次案例研讨机制,形成督导共同体,提升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实践转化能力。
(三)评价体系重构
设置3 - 6个月跟踪期,引入动态追踪评估,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量化自我效能感提升程度。针对国内78.9%研究未考虑城乡差异的现状,构建包含抗逆力、社会支持感知等本土化评价维度,开发文化适配指标。
六、研究展望
本研究梳理国内外相关成果后,得出三大核心发现:叙事团体辅导对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效应值为0.47(p<0.01),显著优于传统干预方式;家校协同干预可使效果维持度提升32.7%(基于李祎琳2022追踪数据);每增加10学时叙事技术培训,教师干预方案适配度提升18.3个百分点。
未来研究应重点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叙事分析系统,开发符合《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要求的课程标准,建立覆盖城乡的干预效果常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兰兰.小学高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7
[3]娄娜.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申宜欣.叙事团体辅导对学生压力缓解及自我认同的干预效果[J].教育心理学刊,2023.
[5] 李祎琳.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提高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D].沈阳大学.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