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阅读教学中 “劳育 + 智育” 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刘莉

湖北省仙桃市第二中学433000

关键字:实践技能提升;大阅读教学;“劳育 + 智育”;融合策略

一、引言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课标体系下的重要育人方向,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时也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建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品德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

二、实践过程

(一)转变教育理念,注重融合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对待阅读课堂的实施理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培养,所以在落实“劳育 + 智育”相融合的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对“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层感知,意识到发展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应专门带领教师参加“五育融合”的教育讲座,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丰富学生阅读体系、拓展学生素养空间等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在语文大阅读活动中的实施价值;随后开展以实践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劳育 + 智育”的大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分析小学语文课本中可以融入劳动教育的文章内容以及融入方式,分别从家庭劳动、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渗透,这些方式摆脱了以往只专注课文本身的表面化教学,从更深层的角度体验文本的内在意义,并以实践的方式达到了对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培训,明白劳动教育包含了个人卫生清洁、校园环境保护、农耕体验、手工制作和家庭及社会的服务性劳动,低段学生要重点学习垃圾和卫生整理,中高段则应扩大实践空间,容纳校园、家庭和社会劳动,从而达到融合教学成果的提升。

(二)挖掘语文教材,丰富劳育内涵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显性和隐性的劳动素材,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和课标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挖掘深层含义,感受劳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1. 从实际生活角度

在学习《落花生》和《桂花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在田间农作和制作桂花糕的真实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分析每个段落的意义,并让学生意识到因为有辛勤的劳动,才会让家里人吃上花生,品尝到美味的桂花糕,随后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农产品种植基地,亲自参与到挖坑、浇水、除草和收获的劳动工作当中,将阅读内容化为实践,达到劳动教育与智力发展的同步提升。

2. 从传统文化角度

在学习《纸的发明》、《赵州桥》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在纸上绘画出纸的发明过程,以及赵州桥的简笔图,这时学生将感受到古人充满想象力的智慧和工匠精神,他们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摸索中前行,用一次次劳动为后世带来了四大发明和屹立千年的伟大建筑,随后让学生收集更多中国古建筑和其他重要发明的相关文章,通过阅读、剪纸、泥塑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丰富劳动教育内涵1。

3. 从显性的田园劳作角度

在学习《田家四季歌》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来加深大家的阅读情感,并从“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采桑养蚕又插秧”等句子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农耕收割、浇水和播种的现实体验当中,铸牢小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美好品德。

(三)布置劳动实践,体验阅读内容

劳动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应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更多有关劳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以此达到社会责任感和劳动价值观的充分理解。

1. 开展科技实践

比如在学习《琥珀》、《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种科技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科技展览馆进行实践体验,找到真正的琥珀并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串联,以及纳米技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伟大用途,随后让学生用黏土做出小昆虫的样子,再用树脂进行浇灌,模仿琥珀的外形完成手工劳动制作,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劳动教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2. 注重生活技能

比如在学习《开满鲜花的小路》和《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让学生总结种植鲜花需要有种子,而种植树木需要先用铁锹挖坑,再挑选茁壮的树苗移入坑中,将树苗扶正后填土浇水,就可以得到一棵棵像战士一样的树苗。随后教师布置劳动实践任务,要求完成某种鲜花或小树苗的种植工作,学生还要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以真实的劳动体验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随着鲜花与树苗的成长,学生也将体会到劳动价值,获得劳动成就感2。

3. 参加社会劳动

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为学生播放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能从文字中体会到劳动可以为自己带来尊重,也能为他人带来价值,建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或者在学习《蜘蛛开店》中,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他人带来方便,并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什么工作最感兴趣,如果让你来开店,又会如何操作。带着对社会生活的追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为环卫工人送水、清理公园垃圾、到养老院为大家讲故事等方式,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实践中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情感解读,拓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尊重彼此劳动成果的积极品质。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在劳动教育的加入下,教师不再只关注学生对课文本身的内容理解,而是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期间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更广阔的劳动机会和智力发展空间。

1. 项目式学习法

比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关“劳动创造新时代”的主题调研活动,学生需要通过采访各行各业代表、拍摄行业劳动视频和图片、撰写调查报告、制作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劳育与智育做到有效融合 3。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在采访和文字撰写中达到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与爱戴之情,深刻领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句话的教育内涵,同时还能了解到新时代劳动者的匠人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实践式教学法

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关于农耕文化的课文和古诗词,教师可以站在“体验农耕生活”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来到农田,观察这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在交流和绘画中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劳动智慧,明白因为有劳动,才有现在的富足生活,并借助视频和图片讲解,完整复述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生命周期,具备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后回归课堂,将自己在田间看到的景象,以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比如“绿油油的小麦在太阳下随风摇晃”、“熟透的番茄将自己隐藏到了叶子里面”等等,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引导学生以本次的农田实践体验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达到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与劳动观念的综合锻炼。

3. 情景演绎法

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劳动能力,可以完成家庭日常劳动和社会性劳动,教师在进行融合教学时,要从提高学生实践兴趣和表达主动性的角度进行创新,以情景演绎法丰富劳动体验。比如在学习《鲁宾逊漂流记》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鲁滨逊身上不向命运低头、用劳动获取食物的奋斗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阅读理解水平,演绎出名著中的某一片段,重点体现出“鲁滨逊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这一艰辛过程4。在此期间,学生可发挥想象,借助锄头、种子、硬纸板制作的木屋、从家中带来的水果蔬菜等一切可利用的道具,使自己的演绎内容更加完善真实,其他学生可以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打分,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阅读演绎,理解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收获并改变窘迫的困境,为他们的今后成长奠定美好的素质基础。

(五)优化评价体系,关注综合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站在“五育并举”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师也应完善和优化评价体系,达到对学生劳动实践技能与语文阅读水平的成果提升。首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表达、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劳育与智育的趣味融合。其次要打造多元评价主体:除教师外,学生也要通过自评和互评,对彼此在阅读中的语言逻辑问题、内涵理解,在实践中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等进行点评,使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把握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促进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的积极态度。最后要将劳动素养融入语文阅读评价档案:教师应通过信息化优势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对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发展数据图,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参考。

三、成果分析

(一)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打造“劳育+ 智育”融合的实践性阅读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中心,分别从实际生活、传统文化和田园劳作等角度,让大家了解了课文中显现出的劳动观念,学生也从视频展示和实践参与中,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思想,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并且很多学生表示,将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和田园劳作,也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用真实的体验展现自己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应具备的美好品格,努力成为祖国可以信赖的创新性人才。

(二)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

实践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融合劳动教育与智育的过程中,我分别从科技实践、生活技能和社会劳动等多个角度开展了劳动创新,让大家将所阅读到的内容付诸于实践当中,感受科技人才用智慧为祖国创造的丰功伟绩、学会用双手种植植物并完成成长记录、在社会劳动中尊重彼此的工作和劳动成果。这些以学生为中心所打造的劳动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不仅实现了劳动素养的提升,还拉近了学生之间的亲密合作,培养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带动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以往的阅读仅仅是围绕课本进行,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相对有限,而在“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下,我转变了教学策略,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性教学和情景演绎,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参与到了劳动技能的锻炼当中,通过撰写项目过程、展示项目报告,达到了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开发;通过到田间观察农作物生长,达到了美好词句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情节演绎和劳动技能展示,达到了对阅读内容的充分理解,实现了阅读素养与文学品质的有效积累。

四、反思建议

“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展示。本次教学活动分别从教育理念、教材资源、劳动实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创新,但一些细节还需要完善和改进。

首先在挖掘教材中的劳动资源时,应当拓展自己的认知方向,站在培养更多热爱民族发展、尊重传统劳动成果的优秀接班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融入更多传统文化项目,比如增加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制作,以及到当地果园采摘、喂养小动物等,这样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认知,养成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另外在开展劳动实践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优势,布置多种实践方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更适合的一种来参与,比如同样以社会劳动为主,教师可以设计出社区服务、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劳动兴趣,让他们从劳动中总结经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丰富写作情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以实践技能提升为导向,努力创新教育教学,在“五育并举”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理念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生活技能,具备责任意识与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

1 胡书锐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5, (11): 20-23.2 崔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23, (14):40-42.3 张娟娟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内涵 [J]. 读写算 , 2023,(10): 31-33.4 刘志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J]. 四川教育, 2022,(22):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