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严玲
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项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的关键路径。小学语文教师要能重视新课改关于阅读教学的新要求,通过针对性的阅读教学,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并且在阅读中实现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阅读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能养成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支撑。在新课标中,对小学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和明确,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阅读课程和活动来落实好阅读教学目标。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热情
激发阅读热情是小学语文新课改阅读教学部分的关键要求,传统小学语文阅读要求学生端坐在座位上进行阅读,因为学生年龄小,对作品描述的画面不能有效联想,感受不到阅读乐趣,产生不了阅读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创设阅读情境,结合阅读作品和学生生活认知,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以情境活跃阅读氛围,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的力量。教师创设的阅读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以此更能发挥情境对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助推作用。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小兴安岭是陌生的,对小兴安岭四季景色变换也无法体会,也就缺少阅读的激情。教师可以从网络收集小兴安岭四季景色变换的纪录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将作品内容描述的情境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情境令学生流连忘返,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渴望通过文字去领会视频中展示的情境,阅读热情自然水涨船高。
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关注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调动,为后续的高效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有着科学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能高效阅读,才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重点内容。结合最新的研究,目前比较科学的阅读方法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目标阅读法,在阅读之前明确一个阅读目标,学生按照目标进行阅读。这一阅读方法指向性强,针对性高,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二是快速阅读法,这需要学生掌握快速阅读法,能快速处理作品中的信息,把握作品的重点。三是精读法,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加强联想,能与生活结合感悟作品的深层含义。三种阅读方法各有侧重,教师要多指导和督促,能通过反复实践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例如,《纸的发明》这篇课文,不仅仅介绍了一段历史,也体现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可以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去创新。针对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可以采取目标阅读法,将领悟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彰显我国悠久和伟大历史作为阅读目标。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和任务去阅读,在阅读的时候会深入思考作品内涵,积极探究问题答案,这也是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方法。对于《掌声》这篇课文,全文都富有哲理,需要学生从掌声前、掌声时、掌声后英子的表现来感受掌声的力量,所以需要学生采取精读法,以实现本篇课文的阅读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习新型的阅读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转化新型阅读方法,这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
三、开展整本书阅读,增强阅读感悟
整本书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需要为学生甄选合适的书籍。接着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针对作品内容及阅读要求,科学选择一种或几种阅读方法,引导家长参与进来,开展亲子阅读。最后要完成读后感,实现读写结合,.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后,将自己的心得体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增强自己的阅读感悟。
例如,新课标对三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要求是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针对这一要求,三年级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引导学生规划好整本书阅读计划,鼓励家长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如三年级学生可以阅读《小王子》这本书,内容不是太长,作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创作,能激起三年级学生情感的共鸣。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成立阅读小组,在延时服务阶段组织学生展开阅读整本书,每天每组组员要交流阅读体会。在学生阅读后,能过简单的写作,将自己对人生的初步思考表述出来,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增强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举。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基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使小学生对所学的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四、组织阅读实践,转化阅读成果
在阅读教学中也需要积极转化阅读成果,通过有效的阅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文思维、审美素质、文化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实践,以实践引导学生更深入鉴赏文学作品的美,领会文化力量,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要与阅读作品的内容联系起来,符合小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发动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上多开展,在课后也要引导家长多配合孩子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还需要布置合适的实践任务,以实现阅读成果的更好转化。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秋天的雨》作品时,可以开展一次阅读实践活动,主要是在课后的雨天,邀请家长、小伙伴打着伞,到户外聆听秋雨的声音;能到雨中的小亭子中去阅读,感受秋雨的味道;能在细细品味中认识到秋雨及雨中景色的美,从而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在学生品读秋雨之后,教师可以继续组织一场主题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篇作品,将自己在课后实践中的感悟与感思有感情地表达出来,用语言力量打动听众。
小学语文教师要将阅读实践活动穿插到阅读全过程中,通过适时组织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及时转化阅读成效,以确保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背景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优化,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要求为导向,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举措来实现阅读目标,包括创设阅读情境、传授阅读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开展阅读实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增强阅读感悟、转化阅读成效,进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鹏飞.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0):25-26.
[2]王树聪.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阶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2(02):18-19.
[3]于倩倩.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0):5-6.
[4]方小梅.新课改环境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技巧[J].文教资料,2018(2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