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渗透与融合路径探讨
甘亚达
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代化教学步伐加速,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德育教学的融入有着重要意义,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必须基于学生心理健康基础上,再强化课程知识、技能的提升。德育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需要教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分析了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两者融合的路径,旨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心理健康;德育教育;融合路径
初中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育重要阶段,教师在初中阶段实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德育教育侧重学生的品行修养,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心世界的塑造,学生能缓解压力,管理好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等,文章通过分析了初中学生目前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解决的策略,提升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
(一)教师认知度不够
有的教师对德育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两者融合发挥的育人作用,时常将这两者当成是独立的部分,没有形成两者融合的思想意识。有的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统化教学,两者教学分离比较明显。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能找到融合的切入点,进行高效融合教学,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个性化成长受限
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的特征掌握不够,不能做到分层教育,采取统一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及时去引导。有的学科教师会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责,学科教育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德育教育,没有深入去探究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更不会去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制定因材施教教学方案,以生为本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彰显出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了影响。
二、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一)学校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新课改对初中教学的新要求,也是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核心目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需要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时效性。如,学校可以开展心理活动类的活动,如“德育思想课堂”“心理健康课堂”等,邀请业内知名专家进行授课,给学生传输更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德育知识,讲座活动可以强化互动性,学生同讲师之间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能掌握心理健康和德育之间关联,不断提升德育学习的技巧,获得处理心理健康的方法。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德育教育问题设计一些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团体性活动中,角色扮演,小组互动中,强化了对自身情绪管理的认知,能够缓解不良情绪,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基于端正的品行,言谈举止同他人相处,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强化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初中学习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就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完美渗透。教师在课程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将心理健康知识引入其中,学生在剖析道德方面的行为时,能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去解析,从道德视角、情感视角去解析。如,小刚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性格孤僻,同学关系恶劣。教师从小刚家庭生活、学校学习、自身心理健康等方面去了解发现,小刚父母都比较忙碌,没有陪伴小刚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的性格有些孤僻,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小刚内心渴望和同学相处,表现出来却是高傲,教师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制定应对措施,给予小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了小刚心理压力,让小刚明白想要获得他人的关爱,需要学会爱人,尊重他人,才会赢得他人的温暖反馈。教师专门开展小组游戏活动,鼓励小刚主动破冰交流,发挥出自身性格沉稳、冷静分析潜能,小组活动中和组员一同完成游戏,获得成员一致好评,拉近了小刚和同学们的距离。另外,教师同小刚父母进行沟通,希望父母在忙碌之余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共育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通过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小刚走出了心理的阴霾,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三)优化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德育教育落实评价标准有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准、品行修养等等,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等,学生的评价管理必须从多个维度实施,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课程时,更要关注到学生的综合修养。教师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来科学衡量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干预学生,给予精准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德育水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小敏同学学习态度懒散,每天不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也不认真听讲。教师通过了解小敏的家庭情况,得知小敏父母离异,父母各自组建新家庭,自己由爷爷奶奶养育,小敏内心很渴望父母的关爱。教师在了解到小敏的情况之后,同小敏进行了交流,给予小敏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关注小敏的学习需求,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疏导小敏,我们决定不了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新的生活,小敏在获得教师,同学们的温暖关怀后,课堂中,小敏认真听讲,准时完成作业,学习更加主动自觉,逐渐成为最内心真实的自己。
结束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至关重要,教师需要重视这两者的融合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打造健康的心理,带领学生健康成长,为培育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宇勋.项目管理背景下初中德育综合实践开展的行动策略与思考——以甘肃省研学旅行为例[J].《求知导刊》,2024,3:86-88,127,
[2]苏艳霞.班主任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4,4:0026-0029
[3]陆冬梅.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探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美眉》,2024,5:0031-0033,
[4]王卫逸.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践探究[J]. 《科学咨询》,2024,12:26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