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钟爽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644400

引言:

学生课堂知识的学生是一个多感官互动的过程,通过视听觉的互动,捕捉教师讲解的课堂知识精髓 , 并用笔牢记下教师所讲解的精华知识。在此过程中 , 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优势 , 通过思考和分析 , 筛选教师所讲解的课堂知识, 捕捉重点, 用于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 , 教师要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确保课堂知识讲解与思维能力培养处于等同的地位 , 并渗透至生活实践中 ,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而实际上 ,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 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 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效 , 使其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无用武之地。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学习体验 , 是提升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的教学中 ,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区分 " 向量坐标 " 和 " 点坐标 " 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难点。为了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讲解向量平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使用动态演示工具, 展示平移过程中点坐标和向量坐标的变化, 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 , 学生可以发现 , 尽管点坐标随着平移发生了改变 , 但向量本身的大小和方向并未发生变化。这种分析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更清晰的空间思维能力 , 理解向量的性质和空间中各点之间的关系。此外 , 立体几何的教学中 , 尤其是对于那些立体感较弱的学生而言 , 传统的二维图示往往无法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三维空间中的图形结构。这时 ,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 特别是 Flash 动画或 3D 动画 , 来展示图形的变化和立体结构。通过这些动画, 学生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自由旋转、缩放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立体特征。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 ,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 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与定理。基于此 , 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 , 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打破传统静态教学的局限 , 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在动态的视觉呈现中直观地感知数学对象的变化和空间关系。由此可见 ,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还能有效的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深化知识关联, 锤炼抽象思维

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 , 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深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 , 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从而也能有效的让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

例如 , 通过以 " 数列 " 和 " 函数 " 的知识关联为例 , 在讲解数列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列与函数之间的相似性。先给出一个简单的数列 , 如 "1,3,5,7,9", 提问学生 :" 这个数列的规律是什么 ?" 学生很容易发现后一项比前一项大 2。接着 , 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列中的项看作是序号的函数值 , 即当序号 n=1 时 , 函数值 a1=1;n=2 时 , , 以此类推。让学生观察这个 " 函数 " 的变化规律 , 与之前学过的一次函数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 , 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实就类似于函数的表达式 , 数列的项随着序号的变化规律和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然后 , 教师进一步拓展 , 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时 , 引导学生思考它与二次函数的联系。由此可见 , 通过具体的数列求和例子 , 能够让学生计算并绘制出前 n 项和与 n 的关系图像 , 也能促使学生会惊讶地发现 , 这个图像呈现出二次函数的特征。基于此 , 通过这样的知识关联 , 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数列和函数 , 而是能够从更抽象的层面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他们学会了从具体的数列和函数实例中 , 抽象出两者共通的数学概念和变化规律 , 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锤炼 ,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通过案例分析, 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技巧

案例分析是强化学生逆向思维技巧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 , 特别是那些需要逆向思维才能解决的题目 , 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 教师应注重揭示问题的本质和逆向思维的运用过程 , 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同时 ,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 , 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逆向思维的技巧和方法。

以《数列》中的等差数列求和为例 , 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题目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 Πn 项和为 Sn, 且 ,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问题需要学生通过逆向思维 , 从求和公式出发 , 推导出通项公式。首先, 学生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n/2(al+an) 和题目给出的Sn , 将两者相等 , 得到一个关于 a1 和 an 的等式。然后 , 学生可以通过代入n 的不同值, 得到多个关于a1 和公差d 的等式, 解这个方程组,就可以求出 a1 和 d, 从而得到通项公式。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 , 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之间的关系 , 还能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逆向思维的技巧和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 体验到逆向思维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可以设计一些关于购物、旅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找到最优解。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通过明确思维能力构成, 认识其重要性, 采取优化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内容。能显著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基于此 , 在未来 , 高中数学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 , 深化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 才能有效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从而可以助力学生在数学领域乃至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

[1] 徐杭 .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04):38-40.

[2] 谢永俊 .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2023(10):355-357.

[4] 吕秀刚 . 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4(1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