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霍子琴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成学校 741020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大多是以单篇课文为单位来教学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浅层次的,缺少整体分析以及跨文本对比的能力。群文阅读突破了单篇课文的壁垒,基于一定的主题或者概念,组合起很多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在这样的阅读中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解与训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群文阅读,不仅仅是对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对价值观塑造、审美体验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予了方法上的支撑,它重视学生在阅读时要积极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推动自主学习并形成高阶思维[1]。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产生指导作用,使得学生在语言理解、逻辑推理、审美体验、协作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发展。理论基础的整合为群文阅读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促使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评价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主题设计与文本选择
核心素养导向下群文阅读教学是以明确的主题为统领,将相关的文本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内容上互相补充、逻辑上相联结、学科上相渗透的文本组合。主题设计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核心素养培育目的,兼顾语言能力、思维发展、文化理解和审美体验全方位进步。文本的选择要包含多种类型,各种表达以及各种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思路。合理地设计主题,组合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在跨文本比较、分析、归纳中形成系统地认识,从而发挥群文阅读在提高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
例如,初中语文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语十二章》群文阅读,可以以“传统文化与个人成长”为主题来设计和选择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与《论语十二章》里儒家思想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在跨文本阅读中体会到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文本组合兼顾文学性和思想性,做到语文素养培养和文化素养、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达成群文阅读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分层指导与合作学习
群文阅读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指导策略,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老师讲课时要把握基础和高阶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要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去探索和深入学习知识的兴趣。并且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信息交流、解决问题时实现知识构建。师生在互动合作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初中语文人教版《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群文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思维水平来分层指导。基础层次的学生要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情感,高一层级的学生要分析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文本中英雄精神和亲情价值的区别,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归纳出相似的观点,做到知识共享、思维碰撞。分层指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等各方面的发展。
(三)多维度阅读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评价要从多角度出发,包括知识理解、思维能力、文化认知、审美体验、学习态度等方面。评价方式可以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观察、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相结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多角度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其优势和不足,为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2]。科学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持续改进,加强学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及提升综合能力,做到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与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
例如,初中语文人教版《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孙权劝学》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阅读评价策略,对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价值判断以及表达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课堂观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学生要准确掌握文本内容,同时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思想行为以及不同的文本价值进行比较,最后通过口头叙述、书面阐述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表述出来。多角度的评价可以全方位地反映出学生群文阅读能力及核心素养提高的情况。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教师要不断优化主题规划和文本选择,加强分层指导,强化合作学习,完善多方面评价,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并实现个性化教学。依靠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整合资源,群文阅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综合素养等,为新时代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内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惠芳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 学周刊 ,2025,(03):86-88.
[2] 林静娴 .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群文阅读教学探析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4,20(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