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内卷与躺平现象对比研究

作者

张珩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1131

引言

内卷表现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不断的进行自我内卷化,付出不断增加的精力却收不到相应的回报,紧张不断重复的自我努力模式。相对的“躺平”,是退出竞争、降低生活期望的姿态,是对于传统成功之路的背离和反省。两种现象虽然在行为上有正反两方面的表现,但都是当前社会结构下的一种集体困境,在这样一个越发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寻找自身定位的迷茫调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这两者为什么会产生,同时并存,各自承载着什么样的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这对我们了解当下的行为选择很有帮助,也能帮我们去探索社会心态背后更深的原因。

1. 内卷与躺平现象的研究重要性

1.1 现实背景与问题提出

当代中国的社会处在迅速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出现重大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所面临的成长压力以及心态上的调整需求越来越明显。内卷和躺平这两种引人关注的现象,实际上集中呈现了某些人群应对环境压力时的典型方式。内卷是处在有限空间内不断自我重复和恶性竞争,个人付出很多精力,但是收获很少,是一种高能耗低回报的努力方式。躺平表现出主动从竞争序列里抽身并减低自身生活的预期的行为趋向,是对既定传统成功道路进行反观疏离的过程。这二种行为模式在外表上虽有极大不同,却都是由当前社会环境的某种结构性困境所致,即人们在资源有限、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对于自己的定位所产生的心理适应和行为选择。由此引出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同样的社会压力,人们会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呢? 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动因又怎样理解呢? 两种现象又表现出哪些社会心态上的改变? 对于这些现象进行探究,有利于把握当代社会心理的变动趋向,而且能够从个人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展开认识。所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内卷和躺平,有重要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重要性

对内卷和躺平现象做系统的探讨是有诸多理论意义的。它能拓展社会心理学里有关压力应对和行为适应的理论框架。传统的理论大多都是关注单向的积极应对或者消极回避策略,但是内卷和躺平同时存在,就出现了更复杂的行为空间。前者是压力下的过度参与与自我强化,后者是有意地退出竞争,这相反却又共存的两种模式给予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观察人类适应策略多样性的机会[1]。于是这一情况促使我们再一次思考在个体跟环境相互作用之中存在的心理调整现象,尤其是当人们面对着比较持久的压力时可能会走上的分化之路。而且进一步研究会加深对一些重要社会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社会比较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内卷行为中的人们是如何通过不断地与他人比较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保持竞争的。而自我决定理论可以成为解释躺平现象的理论基础,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行动不能产生胜任感、自主性或者归属感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重新定义生活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其次,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可以用于解释一部分人出现躺平的行为,即把经历失败这件事和产生心理的退缩联系在一起。这些理论视角的相互借用使得现象本身的解释维度变得丰满了一些,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对话、整合也因此而出现。最后,这个研究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理论解释特定社会文化现象是否合适,有什么界限。内卷和躺平属于出自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心态样本,这就致使理论研究不能只是依照已有的模型来进行,而要创建更为符合实际的理论框架。这样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心理学理论本土化的进程,也可以提高它同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程度,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于是通过这样的理论上的探索既有助于对于当下的各种社会现象做出某种解释,又可以为学科本身的发展注入一些新鲜的力量。

1.3 研究的现实重要性

内卷和躺平这种事,本研究关注它们,它的现实意义就是给理解当前社会心态赋予一个很有用的角度。随着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特定状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就显示出不同群体面对生活压力时的不同选择。对群体焦虑形成原因和社会效应加以深入剖析,有益于政策制定及社会运作可以更为精确地预知民众心态走向,从而为疏导群体焦虑,改良制度安排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个体来看,让人们对自身行为背后社会因素有了解,在个人选择上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不会盲目跟风或者选择简单逃避。从大方面来说,明白这两种现象有益于化解社会张力,增进各类人群的彼此认识,防止因为行为不一而出现对立情绪。企业以及其他各种组织也可以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工作竞争环境以及评价体系,来回应员工对于工作的意义和生活之间的需求。教育机构可以借此思考怎样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给年轻一代塑造出正确的成长观。最终促使这个研究成果引发大家重新审视关于成功与快乐的概念,从而产生更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长期维持的社会稳定和谐环境创造条件。而这些现实价值也使相关的研究不仅仅有学术的意义,而且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内卷与躺平现象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剖

2.1“内卷”现象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内卷”的社会心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心理动力和行为模式上。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有限社会资源的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又反过来会驱动人们去自我强化这种竞争。从社会比较理论角度来说,内卷化的人们总是频繁地进行向上比较,即与比自己拥有更多资源或者取得更大成绩的他人作对照,这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并且造成一种持续的压力,使得个体不得不不断增加自己的投入。但因为总的资源数量并没有变大,所以一个人越是努力,得到的收益就越来越少,这就形成了一个越努力越困难的恶性循环。而且,从众心理群体压力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人们发现周围人都是用非常激烈的竞争方式时,因为怕自己落伍所以也会去模仿别人,哪怕这个竞争是无理的。其次,内卷行为还体现了一种外在导向的成就动机,即个人的努力是为了得到外部的肯定,或是不被淘汰,而不是出于内在的兴趣或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就会造成个体长期处于紧张、透支的状态,限制了个体发展多元能力的空间和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看起来是主动其实却是被动的生存策略。

2.2“躺平”现象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躺平”的社会心理学特点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适应与行为选择的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在面对着持续的压力而又不能改变外部环境的时候所采取的心理调整方法。从心理机制上看,躺平行为和习得性无助有密切联系。当个体重复地经历自己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时,就可能会出现结果与行动无关的认知,就会慢慢停止主动尝试。于是就会造成其动机大幅度下降,其行为投入也会随之降低。同时,自我决定理论也为了解躺平提供了一个角度。当个体感觉自己的行为不能够带来胜任感、自主感或者归属感的时候,个体的内在动机很难被维持,这就会促使个体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重心,开始去追逐心理消耗更低的目标。躺平也体现了一种归因风格的转变,更多地把困境归因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以减轻自身价值受到的冲击。从行为上来说,躺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可能包含对于传统竞争途径的自觉远离,对自身生活节奏的把握。这种表现上放弃了竞争,在限定的条件内保留了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的自由,而做出的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3. 内卷与躺平的对比分析:一种社会心理学的二元解读

3.1 核心维度的对比

内卷和躺平现象在最本质的层面呈现出来一连串很鲜明的反差。从行为取向来说,内卷体现为非常主动的自我加码投入,个人一直增大自己努力的程度,想要在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地位;而躺平则表现出一种有意识的退出态度,个体选择减小自己的参与程度和生活预期。从动机的来源上来看,内卷行为主要是外部因素在起作用,个人在意的是别人和社会的评价,想要符合社会主流标准的“成功”;而躺平则更多是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个人开始关注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就情绪体验而言,差别也是相当大,卷是持续性的焦虑、心累,整个人都紧绷着,躺则是看起来比较麻木和心平气和的,里面可能是有无力感的。就认知的自我而言,内卷者保持着我必须通过努力证明自己,躺平者会形成出我自己选择退出这场游戏的认知[3-4]。对于社会规则而言,内卷者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深信不疑,并努力践行;躺平者则是反社会的、反传统的,怀疑主流社会的各种规则,拒绝被异化的生存逻辑。两者共同表现出现代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不同心理适应方式,相互矛盾又互相联系,成为理解社会心态演进的一种视角。

3.2 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内卷和躺平表面看来是一对完全对立的行为模式,但从社会心理学的深层次角度去考察,内卷与躺平又具有明显的辩证统一关系。它对立性是外部行为可以直观的看出来:内卷是投入甚至过分投入竞争,躺平是直接放弃、逃避。这种差异表现背后体现出的个体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前一种是加强自己的努力去适应环境,后一种则是降低自己期待来应对压力。但是两种现象有着重要的同源性,都是社会资源分配机制与竞争结构特定困境的产物。人们普遍感受到向上流动的通道变窄和发展的机会受限的时候,不同的个体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认知做出不同的反应。并且内卷和躺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可能构成一种动态转化的连续体。很多个体都处在两种姿态的摇摆状态中,是实践过程中努力然后放弃又重新努力。有时过度内卷,身心俱疲,就会变成躺平;而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有了新的机会,躺平的人也会再站起来重新竞争。这种流动性显示出两者其实是一种社会压力下的不同心理反应,都是体现人们在结构制约中的生存焦虑。因此,只从对立的角度去理解内卷和躺平,就会忽视它们共同的社会成因和心理基础,只有把握住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当代社会心态的复杂构成。

3.3 作为社会适应策略的两种路径

内卷和躺平可以看作是人面对社会压力时采用的两种不同的适应方式,各有所代表的心理逻辑以及行动选择。内卷是一种过度适应的手段,个体极力地迎合外在竞争要求以期达到安全感,这种行为表现为不断给自己加码,拼命增加投入,在既定规则中谋求认可。此方法短期内或许可以获利,但是从长远看会使人精力衰竭,自我异化,最终会削弱人本身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躺平是作为一种策略性不适应,人们是通过主动放弃进入主流竞争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主要表现为弱化外在评价的重要性,转而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基本需要的满足。并不是完全消极,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于传统成功之路的反思和个人生活节奏的重塑。两种策略都反映出现今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某些困境,诸如资源分配不畅、上升通道变窄、价值标准单一等 [5]。它们既是个人面对环境压力的现实方案,又是社会心态在各个方向的具体表现。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讲,内卷和躺平的存在,提示大家留意社会评价体系包含性与丰富性,而且个体怎样在结构制约里寻找到更有价值的生存方法。两者共存,相互影响,给理解社会转型期个体行为模式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

4. 小结

通过内卷、躺平现象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二者是个体面对相同的社 会压力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内卷是一种过度适应,以极致地迎合外在竞争要求的方式去获取安全感,躺平则是一种策略性的不适应,以放弃竞争的方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它们在行为取向、 动机的来源和情感体验是相反的,但两者又有相同的社会结构性根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形成一个心理连续谱。它深刻的体现了当前社会资源分配,竞争模式,成功标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巨大影响。本次研究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做出对比分析,不仅能加深对两种现象本身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了解更多的社会心态。到最后,内卷和躺平,并不是简单地去评判对错,而是要通过这些表象,去思考我们如何去构造一种更加多面,更加健康的环境,在里面人可以活得更加真实,更加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葳巍 . 心灵的漂浮与扎根——青年内卷、断亲、搭子现象的内在关联及省思 [J]. 青年探索 ,2025,(05):104-112.

[2] 许孝如 . 借力“反内卷”期市再走高 2 万亿大关年底突破在望 [N]. 证券时报 ,2025-09-16(A04).

[3] 金观平 . 重点行业产能治理重在“反内卷”[N]. 经济日报 ,2025-09-14(001).

[4] 钱颜 .“内卷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需多方合力整治 [N]. 中国贸易报 ,2025-09-11(007).

[5] 徐辉.“内卷”还是“躺平”: 优绩主义背景下高校“青椒”的职业焦虑、熵增定律与负熵辨思 [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5,46(05):163-170.

基金项目:校级重点项目《当代社会内卷现象的研究与对策分析》(SK2024A018)

作者简介:张珩(1982—),安徽六安人,专业教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