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点思考
侯燕华 马川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语文课几乎都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学习文本。除了大学中文专业会有文学史、文学理论、语言学等比较系统的分类之外,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是由一篇篇文本连缀而成,因此,语文课的主要活动就是阅读文本。笔者一直在尝试打破这种教学模式,施行大学语文课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以人物为中心,分设不同模块。例如孔子专题、陶渊明专题、王维专题、李商隐专题、苏轼专题、辛弃疾专题等。当然也有其他学习模块,比如诗经专题、边塞诗专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等等。
其实,教学模式只是表象,语文教学的本质,才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如果这个问题含混不清,语文学科就会失去立足的根本,走向语文课堂的异化。我的基本想法,或者说我思考的基本要点就是:语文课必须姓“语”。作为语文教师,不管语文教学的形式如何改革,现代化教学技术如何先进,都要坚守这一点。
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任务。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因此,语文老师难免疑惑: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按照各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这门学科所特有的,包括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只有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的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也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独自承担的,而是由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甚至,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不能喧宾夺主、分不清主次,更不能本末倒置。不然,语文课很有可能会上成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来自哪里?就是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语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抓住本体性教学内容呢?
比如学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定为:“分析蔺相如有勇有谋、深明大义的精神品质,体会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人物介绍;二、故事情节;三、人物评价。显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落脚在对人物的鉴赏评价上,这是非本体教学内容。在此目标指引下,教学过程的设计自然也是围绕着 “非本体内容”展开的。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涉及朗读、词语、人物描写等“本体性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只能沦为无足轻重的点缀和有可无的存在。学完这篇文章,学生知道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也体会到廉颇、蔺相如的优良品质。但具体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方法,在语文能力上究竟有哪些提高,就含糊不清了。
这就是本体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颠倒的语文课,这种缺少“语文味”的语文课甚至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流。这不是语文课,而是思想品德课。当然,师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很重要,但这些思想和情感应该是渗透在本体性教学内容中的。语文课应该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并紧紧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所以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据具体文本、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
本体性教学内容有哪些呢?除了字词、诵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教师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选择。比如:品味语言、揣摩语境、语法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方法、文章结构、口头或书面的表达交流等。
还是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上述案例的教学目标指向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们将教学目标改一下,改为“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这样,教学目标就指向为“文本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才是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们只有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才能把课真正上成语文课,从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种理念,坚守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有很多,特别是优秀的经典的文本,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教师不能什么都教,还要学会取舍。语文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明确、深入,不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2020 年笔者参加语文新课标培训,印象最深的是何忠老师的语文课堂。何老师的教学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言语实践活动,说白了,就是读、品、写。课堂始终紧紧围绕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开展。下面简单举几个课堂实例。
比如学习《诗经·静女》,何老师就是带领学生反复诵读。“静女其姝”,“姝”,应该用什么语气,才能读出幸福感;“俟我于城隅”,“俟”,应该用什么语气,才能表现出小伙子的期待与得意……通过语言的揣摩和品读,让学生体会诗中人物情感的丰富和微妙,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比如学习《茶馆》,何老师抓住康六把女儿卖给太监的情节和对话,带领学生反复品读,引导学生发现康六对女儿称呼的前后变化。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矛盾的心态,洞察人性的复杂,同时也感受到老舍高超的语言艺术。
如同以上的例子所展示的,抓住语言的本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合理的逻辑。
参考文献
[1] 透视中国语文课程改革——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采访录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14):4- 9.
[2] 张心科 . 语文课程性质新论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141- 149+160.
第一作者
侯燕华(1978.03- ),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邮编 255300),专任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高等教育。
第二作者
马川(1986.01-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邮编255300),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