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路径探究
曹梅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文峰小学 636725
一、 引言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核心环节,对促进青少年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情感价值观塑造以及文化底蕴积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因此,探究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乡村人才基石、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要求。
二、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环境制约
1. 资源匮乏且配置不均: 许多农村学校图书馆(室)藏书量不足,书籍更新缓慢,种类单一,多为陈旧的教育辅导类或捐赠的不合时宜的书籍,缺乏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新书、好书。
2. 家庭阅读氛围缺失: 多数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有限,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的阅读引导和陪伴。家庭中普遍缺乏藏书,且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精神需求。
3. 数字鸿沟与不良干扰: 部分农村地区网络条件有限,但智能手机的普及却使大量学生沉迷于短视频、网络游戏等浅层娱乐,挤占了宝贵的阅读时间,其刺激性的视听体验也降低了文本阅读的吸引力。
(二)主观能动性不足
1. 内在动机薄弱: 由于从小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许多学生未能从阅读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视阅读为一项枯燥的学习任务或负担。
2. 阅读方法欠缺: 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遇到阅读障碍时容易产生挫败感,不知如何选书、如何读透一本书,从而难以持续。
3. 功利化倾向影响: 在应试压力下,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看闲书”不如做习题册有用,将阅读范围狭隘地理解为作文选和教辅材料。
三、 提升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多维策略
(一)优化环境:打造浸润式阅读空间与文化场域
1. 建设“吸引力”图书馆(角): 学校应投入资金,不仅增购图书,更要精心选书。可设立“学生选书委员会”,让学生参与荐书购书流程,确保藏书是学生真正想读的。将图书馆布置得温馨、舒适,使其成为一个学生愿意驻足、乐于探索的场所。
2. 营造“无孔不入”的阅读氛围: 利用走廊、教室角落设立开放式书吧、图书漂流角,让学生触手可及皆是书。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荐好书、分享读书心得,让书香弥漫整个校园。
(二)创新引导:变革教学与活动形式
1. 课程化引导与时间保障: 每周设立固定的“自由阅读课”,在这节课上,教师不授课、不提问,师生共同静心阅读,为学生提供绝对的阅读时间保障。语文教师应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名著导读课等。
2. 活动化激发与体验赋能: 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课本剧展演、经典诵读比赛、“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演讲、与作家线上见面会等。让阅读从“一个人”的安静事变成“一群人”的热闹事,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3. 数字化赋能与正向引导: 正视数字技术的优势,善用优质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阅读APP(如微信读书)等,推荐优质的有声书和电子书,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听读”。同时,开展“如何健康使用网络”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辨别优劣信息,将数字工具变为阅读的助手而非敌人。
(三)整合资源: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1. 唤醒家庭阅读意识: 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阅读的深远意义,倡导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鼓励家长为孩子建立家庭小书架,哪怕只有十几本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2. 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积极与公益组织(如担当者行动、真爱梦想等)、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联系,争取图书捐赠、阅读项目资助和“流动书屋”等资源。邀请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工作者进校园开展阅读分享活动。
(四)科学激励:建立长效评价与表彰体系 建立以鼓励为主的阅读评价体系。不以考试和字数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关注阅读过程的评价。例如,推行“阅读存折”或“阅读积分卡”制度,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并完成简单的记录(如好词好句、读后感一两句),即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小奖品或荣誉称号(如“阅读小学士”、“阅读小博士”)。定期表彰“阅读之星”和“书香家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欲。
四、 结论与展望
提升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摒弃功利心态,以长远的目光,怀揣耐心与匠心,从改善阅读环境、创新引导方法、整合多方资源和建立科学激励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
其根本目的在于,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标要求,更是为了在农村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让他们通过书籍这座桥梁,跨越地理的阻隔,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丰盈的精神生活,最终获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这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的深远之举。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跟踪具体实践案例的效果,并进行更深入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以不断优化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朱永新 . 我的阅读观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 王余光 . 阅读,与经典同行 [J]. 中学语文教学 , 2019(1):4-8.
[4] 赵勇, 郑新民 . 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我国中西部三省为例 [J]. 教育发展研究 , 2020, 40(Z2):78-85.
[5] 詹丹 .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