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核心区域“一新一旧”的深大基坑施工

作者

俞文俊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作者简介:俞文俊(1992—),男,汉族,上海崇明人,本科,中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施工技术及管理。

摘要:近几十年,地下空间建设需求愈发增多,深基坑施工越来越多,同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涉及城市核心区域的基坑施工,工况和环境都更特殊,本文结合世博园区B06地块项目分析,研究城市核心区域“一新一旧”的深大基坑施工技术,降低对周边特殊环境影响,以保证工程顺利建设,同时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

关键词:城市核心区;特殊环境;深基坑;改建;换撑;

引言

世博园区B06地块项目(以下简称“世博项目”)地处世博核心区域,项目整体分为1区及2区,围护体已于2012年8月全部完成,该阶段周边部分高层建筑等尚未建成,1区地下室结构陆续于2015年12月完成,随后项目处于长期停工状态。后于2020年10月30日复工,先施工2区基坑,新基坑施工阶段,1区旧结构因功能调整,存在大量结构拆改施工,深基坑在“一新一旧”邻坑同时施工情况下,难度和复杂性成倍增加。

1 工程简介

世博项目基坑总面积4.4万㎡,新基坑面积约1.9万㎡,普遍深度约16.7m,最大开挖深度约20.4m,围护结构2012年施工完毕,随后闲置至新开工,旧地下室结构2.4万㎡,地下三层,整体结构拆改规模大,包括大面积邻中隔墙区域结构从底至顶的拆改,“一新一旧”两区同时施工,相邻基坑受力传递极关键,工况复杂,施工难度高。

2 施工特点、难点

周边环境特殊、与长期闲置的邻坑地下室结构拆改同步施工工况复杂、紧邻中隔墙区域大面积从底至顶结构拆除与新基坑同时施工、围护体受邻近项目建设阶段时空效应的影响不可预知,是世博项目深大基坑施工的最大重难点。

2.1周边环境特殊

世博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周边有世博轴、地下综合体及世博主题馆等世博永久建(构)筑物,北侧对面即为世博中心(政府活动召开地),政治意义深远,社会影响大,基坑南侧有共同沟,距离基坑边仅4米,是一条汇集浦东新区多条重要管线的“大动脉”,北侧紧贴围墙即为11万伏超高压电缆线,周边环境特殊,深大基坑施工难度大,环境保护要求极高。

2.2与长期闲置的邻坑地下室结构拆改同步施工工况复杂

紧邻的1区因功能调整,存在大量结构拆改加固施工,在新基坑施工阶段,一区老结构拆改同步施工,相邻基坑受力传递、施工组织问题极关键,需兼顾两者复杂工况,尤其如何有效保证基坑应力传递,是保证一新一旧基坑施工安全的关键。

2.3紧邻中隔墙区域大面积从底至顶结构拆除与新基坑同时施工

项目紧邻中隔墙区域,旧地下室存在从地下三层直至顶板的大面积结构拆改,包括竖向结构拆改置换,对新基坑、旧结构的受力传递同时造成影响,如何同时确保两者的安全施工,是重中之重。

2.4围护体受邻近项目建设阶段时空效应的影响不可预知

世博项目围护体结构早期施工完成,在2区复工时,周边建筑(涉及大面积地下室)均已建设完毕,环境已发生变化。常规深基坑施工已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本项目更是叠加了围护体长期闲置、周边建设环境变化等一系列时空效应影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呈几何倍数级增加,施工风险不可预知。

3 城市核心区域“一新一旧”的深大基坑施工总体路线

针对项目施工周边环境特殊等,提前模拟施工工况,分析预测对环境影响,对项目基坑围护设计、施工提前合理优化,降低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

针对与长期闲置的邻坑地下室结构拆改同步施工工况复杂,将新基坑及旧结构统筹考虑,制订合理施工部署策略,通过合理施工分区、分块、流水段,独立化施工组织部署,化繁为简,减少相互影响。

针对紧邻中隔墙区域大面积从底至顶结构拆除与新基坑同时施工,合理优化施工工况,采取有效应力传递措施,确保基坑与结构施工整体安全。

针对围护体受邻近项目建设阶段时空效应的影响不可预知,在深基坑合理施工基础上,提前分析风险,并建立抗风险应急措施,有效应对风险。

4 城市核心区域“一新一旧”的深大基坑施工

4.1 基坑内支撑体系以及挖土施工设计及优化

最初支撑体系采用东西、南北向大对撑形式,每向两道对撑成组,通过多次工况模拟及优化,即使集中最优资源保证对撑优先形成前提下,仅可一向一道对撑逐个形成,再继续另一向逐道形成对撑,最后形成角撑,受限于实际作业条件,原支撑体系无法迅速有效形成。

再多轮次沟通后,将支撑体系优化为十字对撑加角撑形式,并经施工模拟,根据“时空效应”原则,采取盆式分块大原则,分7个分块开挖,兼顾邻坑已出零并已经历长时间应力释放,适当侧重南北向以及非邻坑一侧支撑形成,依次开挖南北、东西向对撑,优先形成两向大对撑,最后开挖形成角撑,支撑体系形成更平滑,支护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减少基坑变形,将对周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施工过程中,结合共同沟实地排摸调查,同步布设信息化监测系统动态监测,针对超高压电缆线,通过精准物探结合局部管线搬迁保护措施,减少对电缆线的影响,确保施工过程中管线安全受控。

4.2 与长期闲置的邻坑地下室结构拆改同步施工

结合工况特点,优选对结构及基坑扰动小的方式,选用静力切割与机械凿除相结合方式,即竖向结构静力切割,水平结构机械结合人工凿除。

结合项目实际特点,确立“保证基坑应力传递安全、保证结构及基坑安全、提供施工面及创造施工条件”三大原则,并基于此开展分块、分区等部署。

施工分区时,将大原则落实到细部影响因素,按照优先保上部结构施工、优先远离基坑区域、优先受制约小的区域、优先对总体施工组织影响小的区域等,对整体拆改分类标记,形成区域分类图,再综合考虑施工优先级以及工期,形成大的分区排序:A区(主楼区)→B区(远离围护、受制约小)→C区(远离围护、受制约稍大)→D区(靠近围护结构)→E区(坡道,制约施工通道)。

在施工分区确定后,围绕竖向结构改造为中心开展分块,结合合理流水段配置,采用“围绕单跨竖向结构拆改为中心,每单块分块不超两个轴网跨”的具体分块方式,利用字母+数字的组合排序,形成最终施工分块顺序图,保证旧结构拆改及新基坑施工安全。

施工部署方面,新基坑与老结构尽可能相对独立部署,包括:垂直及水平交通、材料运输、堆放、临时设施等,化繁为简,降低新基坑、旧结构的施工间的影响。

4.3 紧邻中隔墙区域大面积从底至顶结构拆除与新基坑同时施工

在施工部署上,适当延后紧邻中隔墙区域结构拆改施工,尽量避开基坑开挖阶段,在新基坑完成地下一层中楼板后开始拆改施工,优先保障基坑安全。

邻近中隔墙区域,旧结构地下室通过保留支撑围檩、混凝土牛腿换撑、B0板换撑牛腿等方式,实现新基坑支撑力得到有效传递。在新基坑开挖阶段,提前对旧结构换撑排摸,确定换撑构件完整有效,对局部缺陷修补处理。在整个施工阶段,对旧结构换撑日常巡查,并在附近存在作业时做好对换撑结构的保护了,确保基坑传力持续有效。

在新基坑回筑阶段,在近中隔墙位置设混凝土传力带、型钢支撑等传力构件,旧原始结构浇筑到中隔墙边,两者之间形成应力传递,对结构空缺部位,增设型钢水平对撑或型钢斜抛撑。

旧结构拆改施工时,邻近中隔墙附近结构框架梁优先保留,利用结构梁作换撑。部分制约拆改施工关键路线区域,提前设临时钢结构换撑,再对旧结构拆改及新建结构置换,待新建结构满足强度后拆换撑,确保受力有效传递。

4.4 基坑风险管控措施

相较常规深大基坑,本项目围护体不可预知性更大,存在更多不确定风险。针对此情况,项目提前编制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抢险工作流程,落实抢险队伍,并成立周边环境应急抢险专项小组,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项目成立现场基坑巡视专项小组,结合现场施工工况、监测数据信息等关键要素全天候对基坑重点风险巡视检查,每2小时对深基坑施工重点监控巡视,巡视检查包括:止水帷幕完成情况;支护有无裂缝;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降压井井管有无破损、侧壁有无冒水;桩侧或附近是否有冒水、积水情况等。

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立即采取应急响应,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及时消除基坑隐患。

5 实施效果

世博项目自开工至地下室出正负零,整体监测数据稳定,周边建筑沉降变形最大仅3.7mm,周边管线等变形数据稳定,均在安全可控范围内,顺利安全完成基坑施工,未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并在相应合理优化措施下,工期节点得到了提前。

6 结束语

世博项目的深大基坑施工攻克了诸多难题,在特殊复杂环境下得以顺利又安全的实施,各项环境监测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且未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通过一系列方案、措施等对应优化,项目整体工期、成本、质量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并总结形成了城市核心区域“一新一旧”的深大基坑施工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伟, 李明. 深基坑工程中的时空效应及其控制措施[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 40(5): 789-796.

[2]张强, 刘洋, 陈刚. 城市核心区域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J]. 建筑技术, 2019, 50(3): 321-325.

[3]李华, 赵磊. 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模拟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 16(4): 1123-1130.

[4]陈志强, 王鹏. 复杂环境下深基坑施工风险管控与应急预案研究[J]. 施工技术, 2021, 50(8): 45-50.

[5]刘建国, 孙伟. 新旧基坑同步施工中的应力传递与施工组织优化[J]. 岩土力学, 2022, 43(2): 56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