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激趣,素养提升
郝成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夏镇街道爱国小学 277600
引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沿用“讲解—分析—背诵”的传统模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寓教于乐理念强调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将游戏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感知等多个方面的素养提升,进而不断优化阅读教学质量。
一、游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主动学习意识
游戏能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活动,从而让枯燥乏味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主动学习的意识 [1]。例如在教授寓言故事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寓言剧场”的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狐假虎威》中狐狸与老虎的对话,通过在模仿角色语气和动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地走进文本情境并主动探究故事的寓意。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能够打破“被动听讲”的学习状态,还能使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将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而在根本上唤醒阅读兴趣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二)搭建多种实践平台,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阅读素养的核心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游戏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且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通过搭建多种阅读实践平台不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开展“故事接龙”的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前文情节来续编故事,由此活动学生既要保持逻辑连贯性又要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来续编故事;在开展“词语寻宝”游戏时,学生能够在文本中寻找出描写人物的词语并不断尝试造句,由此能够进一步强化词语积累与运用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来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进而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并进一步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
(三)不断激活思维潜能,培养高阶思维品质
游戏化阅读教学更加注重问题解决与创新思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思维潜能。在开展“侦探读文”游戏时,教师可以针对《乌鸦喝水》来设计“乌鸦还有其他办法吗”的探究任务,学生需要结合文本细节来展开联想,进而提出“用吸管吸水”“找更浅的瓶子”等多种创意方案,由此在发散思维中进一步培养批判性与创造性。通过上述游戏中的思考、讨论和辨析,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进而激活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人教版教材的游戏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一)立足教材设计游戏,不断强化文本理解
立足教材内容来设计游戏能够将阅读教学目标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互动参与中不断深化对文本语言、结构、情感及主旨的理解。通过游戏学生能够在主动探究中解构文本密码,实现实现从“读懂字面”到“读懂内涵”的深化[3]。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法庭”的辩论游戏。首先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画出描写农夫“守株”行为的词句以及体现农夫心理变化的语句,进而为接下来的辩论积累文本依据。游戏开始后教师创设“农夫是否应该被嘲笑”的辩论情境,将学生进行分组分为“原告(认为应该嘲笑)组”和“被告组(认为可以理解)组”。
(二)结合实际创设游戏,促进各种知识迁移
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游戏,能够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场景相互联结。通过模拟生活情境、解决生活问题等多种游戏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文本中学到的语言知识、阅读方法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从文本到生活”的能力转化[4]。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设计“家庭故事会”的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圈画出体现母亲“慈”与“深”的细节,根据课文中的母亲形象回忆自己家中体现亲情的小事,并用课文式的细节描写记录下来。教师还可以创设“家庭博物馆”的情境,在教室里摆放象征家庭的道具,让学生化身“展品讲解员”手持记录的家庭故事卡,模仿课文的叙述语气分享自己的经历。在开展“细节对对碰”环节时,其他同学听分享时找出与《慈母情深》中相似的细节并讨论“为什么这些小事让人感动”,由此能够引导学生发现“亲情藏在具体的动作里”。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家人写一张“细节感谢信”,用课文中学到的细节描写,写出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个瞬间。通过上述的活动学生在分享中既能用生活经验理解课文的情感,又能够将文本的描写方法迁移到对家庭生活的观察与表达中,从而实现“读懂母爱”到“表达母爱”的迁移,并不断深化对“细节传情”这一阅读方法的掌握。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设计“家乡美景分享会”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瓜藤攀架”“鸡鸭觅食”等场景的优美语句,并模仿其写法记录家乡的一处景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展示记录内容,用上“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来介绍自己的家乡,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教师让学生们自行投票,选出“最美家乡描述”并将优秀作品汇编成班级《家乡美景集》。游戏能够将课文中的写景方法迁移到生活观察中,由此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实现文本价值向生活行为的进一步转化。
(三)借助工具创新游戏,提升学生参与体验
借助多元工具创新游戏能够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游戏活动,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体验。通过工具辅助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中不断提升参与热情并为阅读素养的提升提供体验支撑。
例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具设计“诗画配对”的游戏。首先教师准备包含“夕阳”“高楼”“瀑布”等多种元素的图片和诗句卡片;接着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组合作将诗句与对应图片匹配并说明理由;接下来学生用简笔画再现诗句意境,最后评选出“最佳诗配画”。教具的直观性能够降低古诗理解难度,进而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在教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设计“音乐猜情节”的游戏。首先教师播放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片段,让学生闭眼聆听并根据旋律变化猜想课文中“皮鞋匠想象的画面”,然后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描写语句。通过音乐与文字的结合,进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由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结束语:通过开展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将游戏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玩”中读、在“读”中思、在“思”中悟,进而真正实现阅读兴趣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不断探索游戏形式与阅读目标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为社会培养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黄雪娟. 摈弃“满堂灌”, 构建“寓教于乐”语文课堂[J]. 读写算 ,2023,(35):38-39+52.
[2] 李荣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教于乐”践行研究[J]. 智力 ,2022,(30):61-64.
[3] 石鹭 . 趣味中寓教于乐,好奇中点燃智慧——如何将游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J]. 科幻画报 ,2022,(01):167-168.
[4] 李淑霞 . 以趣激学寓教于乐——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浅析[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2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