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外交语篇翻译对比研究
邬志爽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一、引言
在当今国际关系高度复杂化与全球政治格局深刻变动的背景下,外交话语的跨语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外交语篇不仅是国家对外沟通的核心工具,还兼具政治立场表达、国际舆论引导及文化认知调适等多重功能。如何在翻译中实现信息准确传递与话语策略的有效延续,成为学界与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如胡开宝和王晓莉(2025)指出,外交话语具有政治性与实践性特征,其翻译必须在“忠实原则”与“受众原则”之间取得平衡。
俄汉外交语篇翻译研究长期受到学界关注,但多集中于新闻报道或官方文件的句子层面,系统化的整体话语分析仍然不足。普京总统于2022 年发表的“特别军事行动”讲话,涵盖国家安全、北约东扩、乌克兰局势及对西方的政治立场,是典型的外交语篇实例。对该讲话及其官方译文的考察,有助于揭示外交话语翻译的策略体系与语言处理方式,并深入反映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性与策略性。基于此,本文将以该讲话为研究对象,探讨俄汉外交话语翻译中的语言特点、策略选择及文化调适机制,从而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俄乌“特别军事行动”讲话的外交语境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其背景具有高度复杂性。从政治层面看,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安全与外交领域持续承受北约东扩及乌克兰局势的压力,讲话旨在强调行动正当性并塑造国际舆论。经济层面上,能源出口依赖与西方制裁冲击直接影响国家战略,讲话所体现的语言策略需要在坚守立场与传递稳健之间取得平衡。文化因素同样重要,历史记忆、民族身份与语言认同塑造了对话语的理解方式,翻译需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误读。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与媒体报道对外交话语的接受与传播产生深远影响,部分俄语表达在中文中若直接呈现,可能引发外交敏感,因而译者在处理时需权衡忠实性与适应性。总体而言,普京讲话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多重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交织下的话语再建构。译文必须在信息完整与准确的基础上,兼顾文化适应性与外交策略性,以实现跨语际的有效传播与国际语境下的合理解读。
三、外交语篇的翻译实例对比分析
普京就对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所发表的讲话,是俄罗斯最高领导人面向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权威表态,其语言具有高度政治化、情绪化和修辞化特征。国内官方译文(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及中国驻俄大使馆版本)在忠实传达原文的同时,注重契合中国语境下的话语逻辑。朱之红(2024)指出,外交话语的跨语际传播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国家外交理念的再建构与投射。
讲话全文约 6700 词,共 190 句,其中复句占 58% ,逻辑论证与因果推理为主要论述方式。高频词汇集中于“特别军事行动”“安全”“北约”等,构成核心语义场。官方译文在句法处理上呈现明显调整:约 65% 的复句被改写为并行分句, 25% 保留原有复句结构,另有约 10% 通过减译或重组实现信息浓缩与表达顺化。这种策略既保证了核心信息的传递,又符合中文读者的接受习惯。由此可见,普京讲话的翻译不仅是语际转写,更涉及政治语境、文化差异与外交策略的互动。译者在直译意译、增减译、归化与异化等方法中灵活选择,力求实现信息完整性与话语适应性的平衡,体现了外交话语翻译的策略性与建构性。
3.1 直译与意译的策略
直译在整篇讲话的翻译中占据核心地位。讲话中反复出现的“специальная военная операция”被统一译为“特别军事行动”,既保留了俄语的词汇结构,也契合中国政治报道中的固定用语。体现出语义对等和政治中性,避免“战争”“入侵”等立场色彩鲜明的词汇,符合中国官方媒体一贯的报道基调。相比之下,英语媒体普遍译为“the warin Ukraine”带有明显的立场色彩。正如朱之红(2024)所指出,外交话语核心概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顺应与调适”来实现有效传播。
意译主要用于复杂句法和长句处理。普京讲话中存在大量从 句 与 递 进 结 构, 如“Мы будем стремиться к демилитаризации и денацификации Украины, а также к привлечению к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и тех, кто совершил многочисленные кровавы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против мирных жителей”。被译为“我们将致力于实现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同时追究那些对平民犯下累累血债者的责任”。其中“致力于”相当于 意译,弱化了原文“стремиться”的主观性,使译文更符合中文政治话 语的庄重风格。“многочисленные кровавы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译为“累 累血债”是文化意义的体现,避免逐词直译的冗长生硬,以汉语修辞化 表达增强情感张力与政治动员力。
3.3 增译与减译的策略
增译策略在涉及历史叙事与意识形态表述时被频繁使用。例如, 原 文 中 提 及“НАТО на протяжении десятилетий продвигалась навосток”,直译应为“北约数十年来一直向东扩张”。官方译文则为“数十年来,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环境”。这里的“严重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环境”并非原文中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增译补充了俄罗斯方面的安全关切,以便在中文语境中更好地呈现讲话的逻辑结构。这一增译体现了译者在处理政治敏感语篇时的策略性选择:不仅传递事实,还为读者提供理解的因果逻辑框架。
与增译相对,减译策略则多用于削弱俄语原文中的冗余或强烈情 绪色彩。普京讲话中包含大量带有修辞的重复表达,如“Мы не можем по-другому, у нас не было другой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защитить Россию, нашу страну, наших людей”。官方译文为“我们别无选择,这是保护俄罗斯、 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唯一途径”。此处省略了原文中“我们没有其他可能 性”的重复表达,保留其核心语义,同时减少冗余,使译文更加凝练, 符合中文政治文本追求简洁有力的特点。
3.3 句法转换策略
句法层面的转换是重要策略之一,俄语外交话语中常见多层嵌套 的复句与复杂成分,若逐字直译,往往造成译文冗长晦涩,不符合汉 语政治话语简洁凝练的表达习惯。译者因此常通过句子成分的调整来 顺应目标语表达规范。例如,讲话:“Россия не может чувствовать себя в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развиваясь и существуя при постоянной угрозе, исходящей с территори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Украины.” 直译应为:“在当代 乌克兰领土持续制造的威胁下,俄罗斯无法感到安全,无法发展与生 存。”而译文则表述为:“在乌克兰不断制造威胁的情况下,俄罗斯 无法实现安全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原文的定语从句“исходящая с территори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Украины”被改写为状语“在乌克兰不断制造 威胁的情况下”,避免了多层修饰的不自然表达;伴随状语“развиваясь и существуя”被抽象化处理为“发展”,并与“安全”并列为宾语, 从而增强了译文的简洁性与逻辑性。谓语“не может чувствовать себя в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调整为“无法实现安全”,由心理状态表述转化为客观 结果,契合中文政治话语的庄重表达方式。正如丛亚军(2011)所指出 的,句法转换是跨语言翻译中常用的方法,能够在保持信息完整的同时, 提高目标语的可接受度。
3.4 异化与归化的策略
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凸显了翻译的政治性。原文中的“киевскийрежим”在中方译文中直译为“基辅政权”,体现异化处理,传递了原文对乌克兰政府的贬义称呼。这种处理反映了译文对原文立场的忠实传达,也暗合中国媒体在报道俄乌冲突时采取的相对中立但偏向理解俄罗斯立场的话语倾向。而原文中“наши братья”若直译为“我们的兄弟”在中文语境中显得口语化,因此被归化为“我们的同胞”,更符合中文政治话语的表达规范,避免语体失衡。整体来看,译文在归化与异化之间灵活切换,以实现外交话语在目标语中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官方译文不仅传递了原文信息,还通过词汇选择与语体调整反映了对政治语境的调适。更重要的是,外交话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政治话语的再生产。俄汉两国在历史记忆、制度背景与媒体话语上的差异,要求译者在忠实与顺化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体现了对跨文化语境的把握与话语策略的重构。
四、结论
通过对俄乌“特别军事行动”外交语篇的翻译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俄汉外交翻译呈现出明显的策略性与功能导向性。核心术语的直译保证了信息忠实,使目标语读者获得与原文受众相近的理解;意译与句法调整则提升了译文的流畅度和可接受度,并在保持外交话语庄重性方面发挥作用。归化与异化策略的结合,使译文在文化适应与政治立场传递之间实现平衡,而增译与省译则展现了译者在政治敏感语境中的灵活性。研究表明,俄汉外交语篇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写,更是跨文化传播与外交立场表达的再生产。通过对核心术语、句法结构及翻译策略的分析,可以揭示译文在塑造受众认知、调节舆论和维护外交中立性方面的作用,同时反映出译者在忠实原文与顺应受众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В В (2022, ф ев р а 24) Об Р о Фе В. В К .https:// 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67843
2. 观察者网 (2022 年2 月24 日). 普京总统关于开展特别军事行动的讲话 . https://mp.weixin.qq.com/s/b8lfQkyXbgfFEAa3B4iI-g
3. 丛亚军, 等编. 俄汉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4. 胡开宝, 王晓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特征与翻译原则[J].中外交流研究 ( 中英文 ),2025,1(01):83-95.
5. 朱之红 . 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的翻译和传播 [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23(04):85-90.
作者简介:邬志爽(200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交语篇翻译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