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
李玉红
安阳县韩陵镇东见山小学 河南安阳 455100
一、时代召唤与文化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血脉与根基。近年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文件反复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仍显表面化、碎片化,未能充分利用其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部分教师或困于教材束缚,或苦于方法陈旧,导致传统文化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脱节,难以激发其深层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因此,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性融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既是时代赋予的紧迫任务,也是提升语文教育育人实效的必然之路。
二、农村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独特优势
农村并非文化的“荒漠”,相反,它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根基所在,是传统文化活态保存的“基因库”。相较于城市学校,农村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1. 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触手可及:
传统节庆(如春节祭祖、中秋团圆)、地方戏曲、民间工艺(如剪纸、泥塑、编织)、农耕器具、方言俗语、谚语歌谣等,构成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文化生态圈。这些资源就在学生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可感知性。
2. 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
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勤俭持家的美德、邻里互助的乡情、相亲邻居对土地深沉的情感等,都深深植根于农村生活。语文教材中关于田园、劳动、乡愁的篇章(如《悯农》《乡村四月》《祖父的园子》),在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体验映照下,更容易引发深刻的理解与共鸣。
3. 相对完整的文化传承场域:
许多传统习俗、口头文学在农村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承链条和活动空间。家族长辈、村中老人的讲述、示范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文化传承。
三、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1. 重“工具”轻“人文”
部分教学实践过分强调字词句篇等语言工具性知识的机械训练,将语文课窄化为应试技能课,对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未能充分认识到语文作为“文化载体”的根本属性。
2. 传统乡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对身边唾手可得的乡土文化资源缺乏敏感性和系统性梳理能力。大量的方言、民间故事、传统技艺未被有效采集、整理并转化为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
3. 脱离生活的生硬灌输
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形式单调。未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验、探究和创造,导致传统文化学习流于表面,缺乏温度与生命力。
4. 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体系仍主要围绕知识掌握和读写技能展开,对学生文化理解力、认同感、乡土情怀以及参与文化传承实践的表现等维度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四、植根农村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要破解困境,实现深度、有效的融合,必须立足农村实际,创
新理念与路径:
1.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1)识字教学:利用方言词、农具名称(如“耧”、“耙”)、节气名称等作为鲜活素材,理解汉字形音义与生产生活的联系。(2)阅读教学:补充地方传说、乡贤故事作为拓展阅读;将教材中相关篇章(如《北京的春节》)与本地春节习俗进行对比阅读、探究。(3)习作教学:鼓励学生描写熟悉的传统节日场景、记录采访老人的故事、介绍一件家乡老物件、一种传统美食、一项手艺,写“我的家乡风物志”。(4)口语交际:开展“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我为家乡非遗代言”、“学唱家乡童谣/ 戏曲片段”等活动。(5)综合性学习:组织“探寻家乡古树、古井、古建筑”、“跟着节气去劳动观察”(如清明种瓜点豆、霜降收红薯)、“设计家乡文化小报”等主题项目。2. 情境创设:让文化“活”起来(1)还原生活场景:在教室或校园内创设微型文化场景,如布置“节气角”(展示物候变化、农事活动、相关古诗谚语)、设立“老物件展览角”、开辟“草药小园”等。(2)沉浸式活动体验: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如组织包粽子、做月饼、写春联、剪窗花、扎灯笼、猜灯谜等。(3) 农事体验:结合节气,在校园小农场或联系农户,参与简单的播种、管理、收获活动,体会“粒粒皆辛苦”。(4)角色扮演与戏剧:将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角色,在表演中理解人物、情节和文化内涵。3. 构建“语文+”融合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以语文为核心,整合道德与法治、艺术(音乐、美术)、科学、劳动等学科中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或主题单元。例如:(1)“舌尖上的家乡”单元:语文(描写传统美食、采访制作人)、科学(食物制作原理、食材生长)、美术(绘制美食图谱)、劳动(动手制作一种简单传统小吃)。(2)“行走的村落记忆”单元:语文(记录古建筑传说、撰写解说词)、道法(理解乡规民约、邻里互助)、美术(描绘古建筑风貌、设计村落保护标识)、综合实践(实地探访、提出保护建议)。
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孕育文化自信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知识叠加或活动点缀,而是一项关乎文化根脉延续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系统工程。
当语文课堂向充满泥土芬芳的农村传统文化敞开怀抱,当古老的谚语在孩子们清脆的诵读中焕发生机,当传统的手艺在稚嫩的小手中得到体验,当节日的仪式感在校园里庄重重现,文化的种子便悄然播撒在幼小的心田。
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厚重的传统历史文脉。让每一次识字、每一篇阅读、每一次习作、每一场对话,都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