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双联通 幼小衔接家园共同体的打造与实施

作者

李想

开封市马市街幼儿园

引言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作为幼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转折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衔接,更是涵盖学习、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适应与衔接。到目前为止,距离科学的幼小衔接模式依旧有很长的一段路程。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学习适应困难、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社交适应障碍等比较明显,探索以家园共同体为主体的幼小衔接新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一、定理念,强联合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呵护幼儿心理的平稳过渡,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准确期。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幼小衔接的本质要求,破除陈旧、不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在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实践中同心同德,加强家园双方的联合。为了推进先进衔接理念的普及与贯彻,教师要承担好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善于采用各种方式来向幼儿家长宣讲幼小衔接的理念,逐步实现家园双方的连通与融合。

比如,部分幼儿家长仍然坚持将学习衔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这无疑会造成幼小衔接重心的偏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从理念层面入手。首先,召开线上家长会,全方位就幼小衔接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直截了当地告诉幼儿家长幼小衔接除了学习衔接之外,必须有生活衔接、习惯衔接等元素。其次,教师需要以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公众号等形式来潜移默化影响家长的观念,让他们逐步从心里接受正确的衔接观念。

二、明内容,分责任

家庭和幼儿园同作为幼小衔接的关键主体,虽然要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紧密合作,但也需因各自的优势、特点而承担不同的幼小衔接任务。因此,教师要从家庭教育的特色出发来明确家长应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并能够结合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实施来为幼儿家长提供一些在家庭层面开展的衔接建议,从而让家庭与幼儿园双方能够通力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和谐发展创造环境。

例如,幼儿对小学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对小学的陌生,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到小学去进行参观,安排幼儿进入到小学课堂中旁听,参与小学生的课后活动,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丰富幼儿认识。幼儿园活动结束后,为了巩固幼儿参观小学活动的收获,加深对小学生活的了解,教师可以鼓励家长与幼儿一同来模拟准备小学上学需要的物品。通过家园双方的配合,幼儿能够获得对小学生活比较充分的认识,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给予了充分的情感支持和鼓励,有利于幼儿树立对进入幼儿的自信心,这将会支持幼儿在陌生的小学生活中学会给自己打气,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三、活方法,提效果

一个好的方法可以让幼小衔接的家园合作效果提升一个层级。现如今,家园合作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多是亲子共读活动、亲子运动会等,对时间、场地等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虽然这些活动本身比较丰富,质量也比较高,但却很难完全达到幼小衔接的目标。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持续活化传统的衔接方法,拓展家园共育的渠道,丰富家园共育的载体,全面推进幼小衔接工作。

例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活动整合成“云衔接”的活动体系。教师与家长们将会凭借“云衔接”活动来共同参与到共育实践中来。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云家长课堂,为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可以灵活布置亲子任务,要求家长与幼儿一同完成后打卡,以携手共进,共同成长;可以与合作的小学联合,在网站中上传更多小学生活有关的资料,用这些资料来唤起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能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提供丰富的“模板”。

四、促反馈,常改进

评价在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因为评价在幼小衔接活动中的缺失,家园共育的效果才会迟迟难以提升。教师需要革新评价理念,优化评价方式,加速评价反馈,让评价结果指导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小衔接活动的顺利实施,不断提升家园共育衔接的实际效果。

例如,教师要以多元化的评价载体来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幼小衔接活动中,以评价紧密家园共同体的关系。教师依靠《幼小衔接发展观察记录表》来对幼儿的衔接情况进行具体化的记录与专业化的点评,明确幼儿在衔接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幼儿提供具体建议。家长要使用教师设计的《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家长评价表》来收集、记录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还可以在专栏中记录自己的衔接困惑。

结语

“家园双联通”的最终目的是紧密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共同关注幼儿在向小学过渡这一时期的内在需求,从家庭与幼儿园两个环境入手,为他们提供助力,帮助幼儿“无缝衔接”小学。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组间幼小衔接共同体,推动家园双方统筹、联动,真正实现幼小衔接,促进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 侯美玲 .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园共育的“ 惑” 与“ 解”[J]. 成才 ,2024,(24):70-72.

[2] 吴建芳 .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小衔接模式创新与实践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2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