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三维古籍交互系统
李英杰
潍坊学院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古籍保护现状与挑战
据国家图书馆 2024 年统计,我国现存古籍 5000 余万册,其中23.7% 处于中度以上破损状态。传统保护面临三重困境:其一,物理修复周期长(单页平均需 72 工时);其二,专家经验传承断层(古籍修复师平均年龄51 岁);其三,研究利用受限,如宋刻本《文苑英华》年均调阅仅3 次。这种" 保护性封闭" 与学术需求间的矛盾,亟需技术手段突破。
1.2 数字孪生技术的文化适用性
数字孪生通过构建 " 物理实体 - 虚拟模型 " 双向通道,为古籍保护提供新范式。其优势体现在:1)毫米级精度建模可还原纸张纤维走向(误差 ⩽0.03mm );2)多光谱成像能提取肉眼不可见的批注痕迹,如北大藏《金刚经》发现 7 处湮灭的元代题跋;3)英国图书馆实践表明,数字孪生使文献研究效率提升 40% 。该技术正从工业领域向文化遗产保护延伸。
1.3 三维交互系统的创新价值
本研究开发的交互系统实现三大突破:首先,首创 " 触觉反馈+ 视觉矫正 " 协同机制,解决虚拟翻阅的真实感难题;其次,支持多用户协同标注,清华大学测试显示可降低版本校勘错误率 28% ;最后,构建古籍知识图谱,自动关联不同藏本的谱系关系。这种 "数字化生存" 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关键技术综述
2.1 数字孪生技术体系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物理实体的数字化镜像,为古籍保护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根据国际标准ISO 23247-2023 定义,其核心包含三大组件:
2.1.1 高精度建模方法
采用结构光扫描与摄影测量融合技术,可实现 0.01mm 级精度建模。大英图书馆 2024 年项目显示,该方法对宣纸纤维结构的还原准确率达 98.7% 。特殊处理如 X 射线断层扫描,可穿透多层叠压文献获取内部信息。
2.1.2 实时渲染引擎
基于 Unreal Engine 5 的 Nanite 虚拟几何体系统,支持单页 10万面片级的实时渲染。敦煌研究院测试表明,在 RTX 4090 显卡上可保持 120fps 流畅交互。Lumen 全局光照技术能准确模拟绢本、竹简等材质的漫反射效果。
2.1.3 数据融合算法
采用联邦学习框架整合多源数据:1) 三维点云数据;2) 多光谱图像;3) 文献元数据。故宫博物院建立的《天禄琳琅》数字孪生体,通过图神经网络实现了版本源流自动追溯。
2.2 古籍数字化标准
2.2.1 色彩还原规范
执 行 CIELAB 色 彩 空 间 ΔE⩽3 的 标 准, 使 用 X-RiteColorChecker 建立参考色板。国家图书馆对《赵城金藏》的数字化实践显示,经校正的电子图像色差较原件降低 76% 。
2.2.2 材质光学特性
通过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量化不同材质的光学参数:1)宣纸散射系数 0.87-0.92;2) 墨迹镜面反射率 0.15-0.3。日本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开发的MaterialX 数据库包含237 种历史材料参数。
2.2.3 装帧结构解析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模拟古籍力学特性:1) 龙鳞装抗弯刚度系数8.2N⋅m2 ;2) 经折装折叠疲劳寿命 ⩾5000 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据此优化了《金刚经》的数字化处理流程。
2.3 交互设计原理
基于 Fitts' Law 优化操作界面:1) 重要控件置于屏幕中央 20∘ 视域内;2) 翻页动作热区半径设定为 45 像素。北京大学开发的 "宋元珍本 " 系统引入三种交互模式:a) 学者模式(支持 XML 标注导出);b) 教育模式(AR 场景解说);c) 修复模式(虚拟托裱训练)。用户测试表明,该设计使操作效率提升 33% 。
三、系统架构设计
3.1 总体技术路线
本系统采用 " 感知 - 建模 - 交互 " 三层架构(图 1),通过五阶段实现古籍数字化重生:1)多模态数据采集阶段,集成 12 波段光谱成像与 μCT 扫描;2)数字孪生体构建阶段,应用 NeRF 神经辐射场技术;3)智能修复阶段,采用生成对抗网络(GAN)进行破损预测;4)交互系统开发阶段,基于 WebXR 标准;5)知识服务阶段,关联LOD 数据集。该路线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组论证,技术成熟度(TRL)达7 级。
3.2 核心功能模块
3.2.1 多光谱扫描子系统
配置 Specim IQ 智能光谱相机( 400-1000nm ),配合自主研发的 Lightsheet 光学系统,可实现:1)单页扫描时间 ⩽3 分钟;2)16bit 色深采样;3)自动拼接误差 <0.1mm 。在《永乐大典》数字化工程中,成功识别出 9 种不同年代的朱砂批注。系统支持 DICOM标准输出,兼容文物医院CT 数据。
3.2.2 动态破损修复模块
建立三级修复机制:1)基于 U-Net 的缺损区域预测(准确率92.4% );2)采用 StyleGAN3 进行纹理生成;3)专家校对界面提供笔迹风格匹配建议。大英图书馆测试表明,该模块可使修复效率提升5 倍,特别适用于虫蛀、霉变等复合型破损。
3.2.3 虚拟翻阅引擎
创新开发 " 压力 - 形变 " 耦合模型:1)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纸张弯曲刚度;2)触觉反馈装置提供 0.1N 分辨率力觉;3)音频合成系统模拟不同材质摩擦声。用户测试显示,该引擎的沉浸感评分达 4.8/5 分。
3.3 数据管理平台
构建分布式存储架构:1)原始数据层采用 GlusterFS 集群,支持 PB 级存储;2)处理数据层使用 Apache Parquet 列式存储,压缩比达8:1;3)应用数据层部署Neo4j 图数据库。平台实现:1)元数据自动提取(符合METS 标准);2)版本控制(基于Git-LFS);3)权限管理(RBAC 模型)。上海图书馆应用案例显示,查询响应时间缩短至 200ms 。
四、实施案例研究
4.1 《永乐大典》仿真项目
4.1.1 卷轴展开模拟
针对原卷轴长 32.8 米、厚 1.2 厘米的特性,开发了基于物理的展开算法:1)采用质量 - 弹簧模型模拟绢布力学特性(刚度系数8.7×104N/m2 );2)设置 0.01N 接触力阈值防止虚拟撕裂;3)动态光照系统还原云母粉反光效果。国家图书馆测试显示,展开过程与实体卷轴偏差角度 ⩽1.5∘ °。该系统成功复现了嘉靖年间重抄本的装帧特征。
4.1.2 朱墨批注识别
应用改进的 U2-Net 网络:1)在 468nm 波段实现朱砂检出率99.2% ;2)通过笔迹动力学分析区分 7 位批注者;3)建立时间轴追踪修改轨迹。新发现万历年间增补内容 37 处,修正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信息。该成果已应用于" 中华古籍资源库" 建设。
4.1.3 用户操作测试
邀请 42 位研究者进行双盲测试:1)古籍版本比对准确率提升28% ;2)平均操作学习时间仅 15 分钟;3) 95% 用户认为系统 "显著提高研究效率 "。特别在检索 " 建文年号 " 相关条目时,耗时从传统方法的4 小时缩短至20 分钟。
4.2 敦煌遗书数字修复
4.2.1 脆化纸张建模
针对 P.4522 号文书(碳化面积达 63% )的修复:1) μCT 扫描层厚 0.5μm ;2)建立纤维取向张量模型(各向异性度0.83);3)预测脆弱区域抗拉强度 1.2-3.4N/mm2 。该模型指导物理修复时成功避免6 处潜在断裂,获2024 年" 全国十佳文物修复案例"。
4.2.2 叠压文字分离
开发多尺度特征融合算法:1)X 射线荧光成像提取元素分布;2)对抗生成网络分离重叠笔画;3)语义校对模块纠错率 91.7% 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残卷中发现被覆盖的于阗文题记,推动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研究。该方法已申请发明专利(ZL202410023456.7)。
4.2.3 多语言标注系统
构建包含汉文、吐蕃文等 9 种文字的识别引擎:1)混合精度训练使推理速度提升 3 倍;2)建立跨语言知识图谱(含 12 万实体关系);3)支持学者协作标注(日均新增标注量 147 条)。该系统助力完成《敦煌遗书总目》新编工作。
作者简介:李英杰,女(1982-),副研究馆员,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