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赵思敏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市第三中学 411104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指导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要素,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连贯、系统的教学过程。然而,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初中生升入高中后普遍面临历史学习的 " 陡坡效应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历史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探究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策略,对于完善历史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从问题分析、理论依据、策略构建和实施路径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断层现象及其成因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显著的衔接不畅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体系断层、能力要求断层和教学方法断层。在知识体系方面,初中历史注重通史框架的构建,内容相对浅显;而高中历史则强调专题探究,知识深度和广度大幅提升,这种跳跃式的转变使学生难以适应。能力要求方面,初中侧重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高中则要求较高的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等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层级的突然拔高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教学方法上,初中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高中则迅速转向抽象思辨的教学模式,这种转变缺乏必要的过渡。

造成这些断层现象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方面:课程标准衔接不足,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制定时缺乏系统性考量,导致学段间要求脱节;教师教学各自为政,初中和高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本学段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长期发展的整体规划;评价导向存在偏差,中考和高考的不同要求使教师不得不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断层。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连贯培养,亟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构建系统的衔接策略。

二、历史核心素养对衔接教学的内在要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初高中衔接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目标指向。时空观念素养要求教学注重历史发展脉络的连贯性,初高中教学应当共同构建完整的历史时空坐标,避免学段割裂造成的认知碎片化。史料实证素养强调历史思维方法的渐进培养,需要从初中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接触史料,到高中时深化史料分析能力,形成连贯的能力发展链条。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更需要初高中的协同推进。初中阶段可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解释能力,高中阶段则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多元解释和批判性思维。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同样需要长期浸润,初高中教学应当形成情感培养的合力,避免因学段转换而造成价值观教育的断层。这些核心素养的培育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打破学段壁垒,构建纵向衔接的完整体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衔接教学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渐进性原则,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避免陡坡式跃升;系统性原则,将初高中历史教学视为有机整体进行设计;差异性原则,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这些原则为衔接策略的构建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策略框架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我们构建了包含四个维度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策略框架。知识体系整合维度强调初高中历史知识的系统衔接,可采用 " 同心圆扩展 " 模式,即以初中通史知识为内核,高中专题知识为外延,形成知识递进结构。具体实施中,高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初中教材内容,在新课导入时建立与初中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能力培养递进维度关注历史思维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设计 " 能力发展阶梯 ",明确各学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初中侧重时序梳理、事实描述等基础能力,高中着重史料辨析、论证构建等高级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 " 支架式教学 ",初中阶段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高中阶段逐步撤除支架,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衔接维度主张教学方式的平稳过渡。初中高年级可适当引入史料教学、问题讨论等高中常用方法,为学生适应高中教学做准备;高一阶段则应保留一定的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顺利过渡。这种教学方法的交叉渗透能够减轻学生的适应困难。

评价机制连贯维度要求建立贯通初高中的素养评价体系。开发 " 历史核心素养发展追踪系统 ",记录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素养发展轨迹,为教师提供教学调整的依据。评价方式上,初中阶段可逐步引入开放性试题,高中阶段则在保持思维深度的同时,适当控制题目难度跨度。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衔接教学实施路径

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衔接教学需要具体的操作路径。" 三维目标转化法 " 是有效的实施工具,该方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再根据初高中不同学段特点分解为阶段性目标。例如,针对 " 史料实证 " 素养,初中可设定 " 能提取史料显性信息 " 的子目标,高中则设定 " 能辨析史料可信度 " 的子目标,形成清晰的能力发展路径。

课程资源建设是实施衔接教学的重要保障。开发初高中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包,包含衔接知识点对照表、典型教学设计案例、过渡性学习材料等。这些资源应当突出核心素养的连贯培养,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衔接的关键点。特别是要开发适合初高中过渡期使用的 " 桥梁课程 ",填补学段间的教学空白。

教师协作机制对衔接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建立初高中历史教师联合教研制度,定期开展跨学段教学研讨,共同分析学生发展状况,协商衔接教学策略。可以组织初高中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增进对不同学段教学特点的理解。此外,还应开展针对衔接教学的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段教学设计能力。

学生适应性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针对即将升入高中的初三学生,可开设 " 高中历史先修课程 ",提前接触高中学习方法;对高一新生则要进行学情诊断,及时发现并弥补初中阶段的能力缺陷。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是破解历史教育断层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知识、能力、方法、评价四位一体的衔接策略框架,采取目标转化、资源建设、教师协作等实施路径,能够实现历史教学的平稳过渡,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持续发展。衔接教学的实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协同,才能真正建立起贯通初高中的历史教育体系。未来应当进一步加强衔接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默.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 ,2023,(16):75-77.

[2] 周秀福 .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策略探究[J]. 亚太教育 ,2022,(1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