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缠花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作者

裴佩 周杰 罗仁炀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缠花技艺,又称英山缠花,是发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的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蚕丝线为媒介,通过缠绕、编织等技法在纸坯或金属架上塑造立体花卉图案,被誉为“立体刺绣”或“线艺雕塑”。这一技艺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更通过花鸟鱼虫、文字符号等题材,将民俗信仰、审美意趣凝结于方寸之间,成为中华文化中“以物载道”的典型范式。

在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缠花技艺曾因工序繁复、学习周期长、市场回报率低等问题,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据统计,20 世纪末,英山地区掌握缠花全流程技艺的艺人不足十人,相关文献与实物遗存亦寥寥无几。然而,随着文化自信的觉醒与“国潮”消费的兴起,缠花技艺逐渐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大众视野,其复兴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抢救性保护,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层唤醒。

本文以缠花技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认为,缠花技艺的复兴需突破“非遗即遗产”的固化认知,构建“技艺-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重转化。

二、现状:传统技艺的困境与机遇

(一)技艺传承的断裂与重构

缠花技艺的传承长期依赖师徒制与家族传承,其核心工序包括绘图样、剪纸板、劈丝、缠线等 12 道步骤,需艺人具备极高的耐心与手眼协调能力。然而,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年事渐高,技艺的“人走艺绝”风险显著增加。以英山缠花为例,省级传承人陈广英曾指出,传统缠花的学习周期长达 3-5年,而年轻一代因经济压力与职业选择多样化,鲜少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

为应对这一困境,部分传承人开始尝试“技艺标准化”改革。例如,通过数字化建档保存老艺人的操作视频,将缠线力度、角度等经验性知识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引入 3D 打印技术制作坯架,使复杂造型的制作效率提升 60% ;开发光致变色丝线等新型材料,使缠花作品可根据环境光线变换色彩。这些技术革新不仅降低了技艺的学习门槛,也为批量生产与定制化服务提供了可能。

(二)市场定位的模糊与突围

传统缠花制品多用于婚庆、满月礼等民俗场合,其功能局限于礼仪符号与装饰品。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一市场空间逐渐萎缩。数据显示,2018 年前,英山缠花年销售额不足 50 万元,产品形态以传统簪花、胸针为主,消费群体集中于中老年传统文化爱好者。

市场转型的突破口始于“汉服复兴”运动。湖北女孩林小琴敏锐捕捉到年轻消费者对国风配饰的需求,将缠花从成品销售转向材料包开发,并配套推出视频教程。这一模式使缠花技艺从“小众收藏”转变为“大众体验”,2023 年其淘宝店铺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材料包销量同比增长 150% 。与此同时,扬州绒花传承人刘梅、征珊珊母女通过电商直播拓展产品线,将缠花应用于耳坠、团扇、家居摆件等领域,甚至与国际设计师合作推出融合多国技艺的“鲤鱼跳龙门”系列,使绒花登上《中华遗产》封面并远销海外。

(三)文化符号的单一与拓展

缠花技艺的文化内涵曾长期被简化为“传统手工艺”的标签,其背后的民俗信仰、地域特色与工艺美学未得到充分挖掘。例如,英山缠花中的“四季缠花八卦”原为新娘嫁妆,寓意辟邪纳福,但这一文化符号在商业化过程中常被忽视。

近年来,部分传承人开始尝试“文化 IP 化”转型。苏州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灵感,推出缠花文创产品,将文物纹样与缠花技法结合,月销量超

2000 件;西安美术学院将缠花与《本草纲目》结合,创作出兼具科普与美学的艺术装置;年轻设计师以天坑溶洞为灵感,用藤编技艺重构缠花形态,赋予其当代艺术语言。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缠花的文化表达,也使其从“地域性手工艺”升级为“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文化符号”。

三、传承路径:守正与创新并举(一)技艺传承:从“口传心授”到“标准化教学”

缠花技艺的传承需突破传统师徒制的局限,构建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可借鉴日本“人间国宝”制度,由政府资助传承人建立工作室,开展技艺培训与学术研究;另一方面,需推动缠花进入中小学美育课程与高校非遗专业,通过“模块化教学”降低学习门槛[1]。例如,将缠花制作分解为“基础缠线”“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等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方向。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技艺传承提供了新可能。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人的操作轨迹,结合 VR/AR 技术构建虚拟教学场景,可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缠花制作的全过程。例如,某非遗教育平台已开发出缠花技艺的 AR 教学程序,用户可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纸板,系统自动生成缠线路径与力度提示,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市场拓展:从“礼品经济”到“生活美学”

缠花技艺的市场化需突破“礼品经济”的局限,迈向“日常美学”的广阔天地。这要求我们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构建全新的“生活美学”消费生态。具体可从四大路径入手:

1.在时尚配饰领域,构建“非遗+时尚”的跨界生态圈。与汉服品牌、珠宝设计师合作,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感的轻奢产品。例如,运用“双面打籽绣”工艺打造可拆卸耳坠,满足个性化穿搭需求;将二十四节气等文化元素融入项链设计,打造可佩戴的“文化密码”。这种“传统工艺现代表达”的策略,既能吸引汉服爱好者,也能触达追求文化消费的都市白领。

2.在家居装饰板块,打造“非遗+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将缠花技艺与当代家居设计结合,开发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产品。例如,以缠花工艺重构宫灯,设计模块化吊灯,展现缠花的立体美感;运用激光雕刻与缠花镶嵌技术,在亚克力屏风上呈现动态纹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新中式”家居风格不仅能提升空间文化质感,更可成为高端民宿、文化酒店的特色装饰。

结语

缠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丝线缠绕间的技法延续,更是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语境中的一次深刻探索与自我革新。其复兴之路,绝非仅仅停留在技艺层面的抢救性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层唤醒与激活,关乎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弘扬。通过“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即在坚守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应用,缠花技艺正实现华丽的蜕变,从一种“地域性手工艺”升级为“具有当代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文化 IP”,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适应性,其经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

[1]沈燕婷.非遗技艺传承视域下缠花技艺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策略研究——以震泽幼儿 园为例[J].教育观察,2023,12(15):45-47.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3.15.031.

[2]史玄,虞黛筠.非遗缠花元素创新设计应用研究[J].辽宁丝绸,2022,(02):7-8+59 .

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缠花映梦·英山游记》(项目编号:20241165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