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路径与成效分析

作者

张珊 东梦意

河北农业大学 071001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文化形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无疑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巩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四个自信”。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还能有效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思政教育“应变”“求变”的迫切需求。通过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可以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深入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科学基石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 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能够巩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 在 2 义的理论精髓就与中国红色文化中的革命历史、传统实现了深度融合、相互契合。马克思主 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其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公平的发展理念,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 思想相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对思政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二)红色文化:担当思政教育重任的独特价值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契合性和融通性。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回应“百年未 大变局 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变、求变的需要,可以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 价值功效, 有助于夯实高层次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精神支撑,是增强社会主义意 责任重大,高校学生需铭记红色精神的传承与红色政权的诞生 是高校教育的珍贵教学资源,蕴含丰富的精神力量,不仅能确保思政教育方向正确,而且有助于引 树立正确价值认同与崇高理想信念。

(三)教育心理学视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科学依据

在教育心理学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提升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满足其多层次需求,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4]。实践中,可通过优化红色文化的认知图式、激活积极情感体验、开展红色仪式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加强外部激励,明确期望目标,及时给予反馈与奖励,塑造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的自觉行为[5]。这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为培育“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6]。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在汲取红色力量时,应在重温历史中立根铸魂,在学思悟践中凝聚力量,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师资力量和教育评价多层维度入手开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讲好育人故事,焕发红色文化的教学生机

第一,课堂融入,精选红色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7]。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场所,为了增强这门课程的教育功能,高校应该积极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红色文化具象化载体具有天然叙事优势,为讲好红色故事,应把握好讲故事的事件、事物、意义三要素,主动融入新内容、新素材,推进三要素间有机互联、重点突出。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时空、情感、理解距离[8]。第二,校园活动,营造红色氛围。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贯穿落实于高校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大熔炉功能。将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推进红色文化符号在校园设施中呈现,营造沉浸式、潜移默化式的红色文化学习环境,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场景的深度有机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9]。通过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正式活动以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将红色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进校园,这不仅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顺利实施,还能体现出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拓展教学路径,促进红色文化与教学实践的契合

第一,把握关键节点,巧妙融入红色文化。入学季、毕业季等学生成长节点,属于庆祝类、引导型的教育契机,高校应注重在活动主题确定、流程安排、场地布置等环节中巧妙灵活融入红色文化,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氛围下实现无形内化;在纪念类、庄严型的教育契机,高校应更加注重场域选择的庄严性,活动流程的规范性,活动基调的严肃性,以此增强实践活动的神圣感,唤醒学生红色文化记忆信码。在关键节点巧妙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形成隐性育人环境,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第二,定制学科实践,深化红色文化体验。受年级、专业等因素影响,红色场域育人价值彰显具有一定学科差异性,因而高校应注重加强红色文化实践与学科科研的高质量融合,对学生因材施教;带领农学类学生走进塞罕坝、北大荒,深入乡村、田野,在躬身实践中涵育大国“三农”情怀等,切实将实践体验、科研启发、价值培育相统一[10]。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在寒暑假进入红色文化基地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多样化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了解国情民情,正确认知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内涵,强化责任担当,突出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

(三)驱动数字技术,革新现代红色教育机制

第一,平台融合传统文化,技术优化教学体验。高校应主动担当,积极构建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平台。该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传统文化知识,更深入地领悟和接触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高校应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反馈进行细致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所在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全体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对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以制定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应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跨学科的教学方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11]。第二,采取交互性方式,实现有效传播。高校应创新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方式,以综合视听为手段,灵活多种传播形式,并巧妙多元元素,将相对抽象的红色文化转化为可视化、故事化、场景化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无意浏览转变为实时追更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同时,高校应善用生活式、交互式、叙事式的话语表达方式,推动红色文化网络样态向直观化、互动化、生活化方向发展[12]。此外,高校还应坚持突出优势、利用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各传播媒介的核心效用,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及态度,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效果。

(四)协同整合监管,提升红色育人成效

第一,全员协同,形成教育合力。高校应凝聚多元育人主体的力量,共同构建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共同体。要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职能定位,并特别重视发挥导师的育人优势。鼓励导师自主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并在学术例会、课题研讨、实验教学中隐性渗透红色理念与精神,实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13]。同时,高校应切实加大育人主体的培训力度,根据不同育人主体的工作性质,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题性、针对性培训,以提升其育人能力,保障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第二,全域整合,共享教育资源。高校需强化校内资源整合,建立各子系统间的信息互通机制,汇聚学科、实践、管理、网络等多方面的红色文化资源,打破数据孤立,形成校内资源互通的格局。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合作,促进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及企业间的资源融合,实现外部资源共享,为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持。第三,全程监管,确保教育质量。高校应完善评价制度,以任务清单和推进时刻表为依据,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保育人过程的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14]。定期组织专家评估,确保育人方向正确、节奏合理,并广泛收集社会评价,保持育人成效与社会期待的适度平衡。同时,完善激励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确保育人过程的平稳有序和高效推进。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分析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契合性和相互融通性。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变”“求变”的迫切需求,能够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领域,创新思政教育的价值功能,为培养高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石,也是承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守土固根”重任的必然要求。

(一)铸牢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肆输出意识形态,鼓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诋毁、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极大冲击。特别是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虚拟社会文化系统,为西方错误思潮及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红色文化资源跨越时空、承载历史,既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突显出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向同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挥其文化价值导向功能,使青少年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自觉抵御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进而筑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

(二)培育爱国热情,激发使命担当

在中国革命史与党的奋斗史中,涌现出了一批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的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15]。新时代新征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勇担时代赋予的强国重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锤炼顽强奋斗的意志品质,服务“国之大者”,应对大国博弈的严峻挑战,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16]。

(三)优化教学课程,提升育人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完成好“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路径[17]。其显著特点在于追求教育的有效性,即确保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有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伟目标。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式、载体上相对单一,对大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有限。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创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瑰宝和独特文化遗产,因其兼具故事性和教育性,深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它为实现高校育人的使命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在教育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高校能够延续红色血脉,培养出既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又具备专业素养的时代新人。

(四)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健康人格的标准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18]。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感性体验、情感烘托和理性认知,高校学生可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精神养分,在革命先辈和时代楷模等优秀榜样的示范、引领和感召下,把红色基因内化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再进一步上升为实践的原动力,教育研究生理性对待各种压力,提高心理韧性,磨练过硬意志品质,从而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因此,把红色文化融入研高校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正确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抵制泛娱乐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侵蚀,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9]。

五、结论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策略。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和数字技术运用,思政教育得到了全面拓展和深化。这一策略不仅铸牢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升了文化自信,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使命担当。同时,红色文化的融入也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进一步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了其全面发展。这些成效在学生日常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积极转变中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