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舞动•绘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探索实践

作者

刘如雪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查阅资料发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数据显示,18-25 岁年龄组的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问题的“ 重灾区” 。约 30% 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困扰。1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心理干预。

《2022 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显示, 24.5% 的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18.7%的大学生存在抑郁症状。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艺术疗愈的独特优势

艺术疗愈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非语言性表达、创造性释放、多维感官体验、安全的情感表达、自我觉察与自我认知、社交互动与情感连接、灵活性与个性化、长期心理整合、低门槛与高参与度以及跨文化适用性。在艺术疗愈过程中,个体能够在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释放情感、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心理韧性,从而实现全面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特别适合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创伤恢复、情绪调节和自我探索等领域。

三、舞蹈疗愈与绘画疗愈的互补性

舞蹈疗愈与绘画疗愈作为艺术疗愈的两大分支,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心理干预中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在表达方式上,舞蹈疗愈通过身体动作和姿态进行动态的情感表达,适合难以用语言描述内心感受的个体;而绘画疗愈则通过色彩、线条和图形进行静态的视觉表达,能够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图像。两者的结合可以满足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需求,形成更全面的情感释放渠道。在感官体验上,舞蹈疗愈强调动觉和触觉的感知,通过身体运动增强自我觉察;绘画疗愈则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激发创造力和情感表达。两者的结合能够激活个体的多感官体验,增强疗愈的深度和广度。在情感释放与整合方面,舞蹈疗愈通过即时身体动作帮助个体快速释放压抑的情感,适合处理情绪激动或压力过大的情况;而绘画疗愈则通过创作过程促进情感的整合与反思,适合处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两者的结合既能实现即时情感释放,又能通过反思实现情感的长期整合。

舞蹈疗愈与绘画疗愈在自我觉察与自我表达上也具有互补性。舞蹈疗愈通过身体动作增强身体意识和自我认知,而绘画疗愈则通过图像创作提升心理洞察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这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个体从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更全面地理解自身。同时,舞蹈疗愈的社交互动特性与绘画疗愈的个体内省特性相结合,可以满足个体在社交和内省两方面的需求,形成更全面的心理支持。

在疗愈过程上,舞蹈疗愈注重过程导向,通过身体动作的流动帮助个体释放情感;绘画疗愈则注重结果导向,通过创作完成的作品促进情感整合。两者的结合能够在疗愈过程中实现即时释放与长期整合的双重效果。

四、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舞蹈疗愈与绘画疗愈融合的艺术疗愈,通过整合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不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创新工具,更推动了跨学科知识生产与实践范式的革新。与国外相比,国内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成果呈现方面,国内研究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缺乏系统性的专著和教材。而且,由于舞蹈艺术疗愈在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实践模式差异较大,难以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但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艺术疗愈包括舞蹈疗愈正逐步融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朝着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所以融合性艺术疗愈其意义远超单一学科范畴,标志着心理健康干预从“ 分科而治” 向“ 整体性疗愈”的跨越,为未来教育、医疗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在这一阶段,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舞蹈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互动、沟通的平台。在舞蹈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理解对方的动作和节奏,既能够锻炼他们的身体,更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针对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抑郁、社交恐惧等问题,舞蹈绘画融合疗愈通过“ 动态释放+静态整合” 的双通道干预,帮助学生在身体表达中释放压力,在绘画创作中梳理情绪,形成即时疗愈与长期反思的结合。

五、实践模式构建和实施

(一) 前期调研结果

笔者实践之初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从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评价较高,尤其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这可能与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关。然而,随着年级的提升,尤其是大四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显著增加,主要来源于学习和生活。因此,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艺术疗愈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参与的比例却相对较低。调查中显示,只有22.32%的受访者参与过艺术疗愈活动,表明在推广和实施艺术疗愈项目方面仍需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普遍认为艺术疗愈在缓解心理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且 87.0%的学生支持在大学教育中引入相关课程或活动。

此外,社交因素在参与艺术疗愈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14.3%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与朋友一起参与。此发现提示我们,在设计艺术疗愈活动时,应考虑到群体互动的特点,以增强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体验感。

最后,调查还表明,尽管许多学生对艺术疗愈的知识需求较高,但他们对自身参与的顾虑主要集中在时间安排和艺术天赋上。这提示我们,在推广艺术疗愈时,需要提供更灵活的参与方式和更具包容性的环境,以降低学生的参与障碍。

(二) 疗愈人群定位

此次实践活动在完成,参与人员由医学部、心理协会、大学生援助中心等单位组成。活动频率为每周一次,共进行了 8 次实践,最后一次实践后随机采访参与者进行讨论和梳理此次实践的收获。

(三) 疗愈课程设计原则与内容框架

活动包括舞蹈疗愈与绘画疗愈两个部分。首先,课程之初发现大部分参与者都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所以首先选用了柔和与舒缓的音乐帮助大家放松情绪,让大家画下此时的内心感受,通过当下内心的微妙情绪与思绪,用画笔在画纸上具象化呈现。这一过程促使他们从纷繁的外界环境中抽离,全然聚焦于内在心灵世界,把可能隐匿于潜意识深处、难以言表的感受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形象。

随后,笔者带领参与者进行舞蹈疗愈。在简单的热身、熟悉彼此之后进行设计好的环节,如双人接触,道具互动,群体互动等。设计环节旨在激活身体,重建身体与思想的链接,在身体方面,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运动,能提升柔韧性、协调性,增强肌肉力量。还可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释放内啡肽,缓解疼痛。而双人与多人环节旨在加强社交与文化链接,如镜像练习可增加团队凝聚力。团体舞蹈疗愈可以增强人际互动,建立信任,减少孤独感。对于有社交恐惧或自闭症的人可能有帮助。

最后,基于当前放松后的身心状态完成一幅绘画作品。通过前后画作的鲜明对比,无论是活动组织者还是参与者自身,都能够了然地洞察到活动在促进身心放松、情感成长与自我认知提升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效。在进行完所有次数的实践后,以问卷调查和谈话的方式回收活动反馈。

(四)实践结论

本次实践验证了舞蹈疗愈与绘画疗愈融合的显著效果,尤其是在情绪释放、自我认知、团体支持和身心整

合等方面表现突出。多名参与者表示“ 舞蹈让我释放了积压的情绪,绘画则帮助我理清了内心的混乱” ;一名存在社交焦虑的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引导突破了对身体的拘束感,并通过绘画创作建立了对自我形象的积极认知;90%的反馈提到“ 课程中的跨界表达让我感到新奇和有趣” 及“ 身体轻松后,绘画时更容易专注” 。

通过参与者的反馈证实了身体动作与绘画的交替表达,能更清晰地觉察到自身的情绪模式和需求;通过合作舞蹈与集体绘画增强了互动,孤独感显著降低;舞蹈疗愈的身体参与(如心率变化、肌肉放松)与绘画疗愈的心理沉淀(如专注力提升)形成互补,还激发了参与者的创造力。

其成功得益于两种疗愈方式在身体与心理、动态与静态、个体与群体层面的互补性。未来可通过更精细化的课程设计和技术融合,进一步推动艺术疗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普及。

六、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面临的困难有,专业人才短缺,兼具绘画、舞蹈技能与心理疗愈知识复合型师资匮乏,疗愈人群受限,疗愈场地受限,实践频率需要持续保持。跨艺术形式的融合性疗愈有一定的难度,绘画视觉静态与舞蹈肢体动态协调、疗愈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时间节奏把控等问题。

七、应对策略探讨建议

(一)在学校层面上

学校在对学生心理教育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咨询师咨询、辅导员咨询、调查问卷咨询等,增设绘画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疗愈实践课程和聘请专业老师或机构,在多角度、多纬度进行心理疗愈,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融合创作与疗愈引导能力。

(二)加强宣传与推广

学校可通过举办艺术疗愈主题讲座、展览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艺术疗愈的了解,提高其认知度和接受度。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更多有关艺术疗愈的科普文章、案例分享等,扩大宣传覆盖面。

(三) 技术赋能艺术疗愈

数字化融合:如利用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疗愈场景(如虚拟舞动空间、数字绘画互动),提升参与者的感官体验。

智能化评估:通过 AI 分析舞蹈动作轨迹和绘画色彩选择,辅助评估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实现个性化干预。

(四)跨学科研究与课程开发

学科交叉:推动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的跨学科合作,探索融合疗愈的神经机制(如运动与艺术创作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

课程体系化:将融合疗愈纳入高校心理健康选修课体系,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课程链。

八、 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通过舞蹈与绘画融合的艺术疗愈实践,验证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的显著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舞蹈疗愈通过身体动作释放情绪、增强身体觉察,而绘画疗愈通过视觉表达促进情感整合与自我反思,二者的结合实现了“ 动态释放” 与“ 静态沉淀” 的协同效应。参与者在课程中不仅体验到即时的身心放松,还通过艺术创作深化了自我认知,提升了情绪调节能力。此外,团体活动形式增强了社交互动与情感连接,为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心理支持。这些发现为艺术疗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依据,同时也为跨学科研究(如心理学、艺术学、神经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舞蹈与绘画融合的艺术疗愈有望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具,为构建更具韧性、创造力的青年心理支持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附录

如图,这位参与者在第一张画中画出了大面积的用凌乱的线条,表示出自己内心的烦闷,苦恼,线条代表了这位参与者的烦恼,也表示了参与者自己内心有很大的压力;第二张图中,占大面积的是格子状图,用些许的斜向短线条点缀了格子,左上方用了些暖色线条画了圈和点线,最左边还画了点与线的过度。表明了参与者在疗愈结束后,内心的压力有一些舒展,将压力释放出自己的内心,由杂乱无章的线条到线条有序排放,也投射出参与者是一位在生活中做事井井有条,稳妥的人。

参考文献

[1]范溶栖.艺术表达在大学生心理疗愈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No.190(22):186+193.

[2]贾锐.律动心灵 舞动疗愈:动作在心理健康中的奇妙魔力——评《舞动地图:115 个身心舞动练习》[J].中国教育学刊,2024,No.375(07):135.

[3]章学云.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No.369(02):78-81.DOI:10.16194/j.cnki.31-1059/g4.2018.02.021.

[4]杜欣语“. 曼陀罗” 疗愈性图案设计在青年时间焦虑群体中的应用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23):35-37.

[5]徐冰沁.艺术疗愈与心理课的碰撞和融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No.605(06):24-26.

[6]刘颖,贺聪.艺术疗愈与色彩效应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应用探析[J].色彩,2023,No.449(12):151-153.

作者简介:刘如雪(2002-02-11),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就读于舞蹈表演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