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湿地文旅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李卫 国萌 程伟涛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兼具生态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价值。然而,传统湿地文旅开发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游客体验单一、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等问题。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湿地文旅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湿地文旅产业可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体验沉浸化,从而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以湿地文旅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作用机制及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研究旨在为湿地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推动其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数字化技术在湿地文旅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现状
(一)数字化技术在湿地文旅资源开发中的主要应用场景
1.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数字化技术已渗透至湿地文旅服务的全链条。以江苏省泗洪县洪泽湖湿地景区为例,其智慧旅游管理中心通过整合免费 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等功能,实现游客服务的智能化与便捷化。泗洪县开发的“畅游泗洪”智慧文旅小程序,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此类平台通过整合景区信息、优化服务流程,显著提升了游客体验与满意度。
2.沉浸式体验与虚拟旅游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湿地文旅带来革命性变化。泗洪县“只此泗州”VR 主题馆通过《水漫泗州城》VR 影片,让游客“穿越”体验泗州城历史兴衰与湿地生态演变;双沟酒文化旅游区开发的 AR宋元古窖池“云酿酒”项目,使游客通过数字互动深度参与工业旅游。此类技术突破了传统观光模式,将历史、文化与生态以沉浸式方式呈现,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与记忆点。
3.生态监测与智能管理
数字化技术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手段。西溪湿地通过布设水质、雨量、碳汇、土壤及鸟类音视频监测设备,实现生态要素的实时动态监测。其智治中心整合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了湿地生态环境的仿真模型,可精准评估游客活动、天气变化等因素对湿地生态的影响。此类系统通过数据驱动决策,为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提供了技术支撑。
4.大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与运营
大数据技术为湿地文旅的精准营销与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泗洪县通过搭建“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对全县 30 余处景区、乡村旅游点的游客通信信号进行覆盖式检测,分析客流、客源、客群画像及行为特征。此类数据为景区运营管理与长远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运营商向游客推送个性化旅游提示,提升了营销效率与游客转化率。
(二)数字化技术对湿地文旅资源开发的影响
1.重构生产要素与生产力
数字化技术通过数据采集、确权、定价与交易,使数据成为湿地文旅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例如,西溪湿地通过声纹设备与视频设备采集的 347万条有效数据,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此类数据资产的价值化,推动了湿地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
2.优化资源配置与提升效率
数字化平台打破了供需双方的信息壁垒,实现了资源的精准对接。泗洪县“畅游泗洪”小程序通过整合景区、酒店、餐饮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推荐,同时帮助企业优化库存与定价策略。此类平台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湿地文旅产业的提质增效。
3.创新产品形态与提升体验
数字化技术催生了湿地文旅的新业态与新模式。VR 主题馆、AR 云酿酒等项目通过虚实结合的体验方式,满足了游客对文化深度与互动性的需求。此外,数字文博、云展览、网络直播等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展了湿地文旅的传播边界,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4.推动制度变革与治理现代化
数字化技术促进了湿地文旅产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西溪湿地智治中心通过整合生态要素与管理要素数据,构建了系统化治理体系,实现了从单一评估向综合治理的升级。此类实践为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动了湿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化技术在湿地文旅资源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应用与融合的局限性
当前,湿地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企业对数字技术的适用性缺乏深入理解,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例如,部分数字化文旅项目过于注重形式创新,忽视了文化内容与旅游体验的核心价值,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此外,中小型文旅企业受制于资金与技术能力,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技术应用存在碎片化与浅层化问题。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新挑战。湿地文旅产业涉及游客身份信息、消费偏好等敏感数据,若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机制,可能引发“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损害游客权益。此外,数据共享与协作的不足导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数据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三)专业人才短缺与能力不足
湿地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既懂技术又懂文旅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行业内数字化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高校与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导致企业难以将业务需求与技术应用有效结合[1]。此外,现有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与创新发展。
结论
数字化技术为湿地文旅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智慧旅游服务、沉浸式体验、生态监测与智能管理等应用场景,数字化技术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游客体验、促进了生态保护。然而,技术应用局限、数据安全风险与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仍需解决。未来,湿地文旅产业需以政策支持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治理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推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的双赢,为全球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董绍安,姜裕美,张兰兰.山东省邹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5,43(04):112-114.
[2]卢泉.湿地生态保护现状与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研究[J].当代农机,2025,(03):72-73+75.
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翻转景区--沉湖国际湿地公园文旅配套项目》(项目编号:20231165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