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新研究

作者

赵静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仍面临机制不健全、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可行的创新策略,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持续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与此同时,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与教育机构联手,培养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技术人才。然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合作效果不理想。面对这些挑战,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成为破解校企合作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企业发展、满足产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机制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建立定期的校企交流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确保课程内容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从而更好地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还可以建立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定期收集企业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构建起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推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

实习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推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企业应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内容,确保实习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建立实习评价和反馈机制,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学校根据企业反馈调整实习安排,提升实习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构建起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推动科研合作与技术转移,建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科研合作与技术转移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校企在科研领域的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技术创新。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与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科研任务,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双方共同投入资金、人力和设备,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企业也应开放技术资源和研发平台,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环境。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学校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许可、合作开发等方式,转移到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通过这些措施,建立起校企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四、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体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建立校企联合的就业指导中心,企业与学校共同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服务。开展定期的企业招聘会、就业洽谈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建立校企联合的就业信息库,实时更新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企业应参与到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过程中,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实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建立就业跟踪和反馈机制,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及时调整和优化就业服务。通过这些措施,构建起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发展。

五、完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

完善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应明确双方的投入和收益,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设立专项合作基金,双方共同出资,用于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合作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奖励,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建立合作成果共享机制,双方共同享有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确保合作的共赢。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平台。企业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通过这些措施,完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结束语: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和企业竞争力。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支持政策,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长效机制的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开会.基于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24,(15):166-169.

[2]刘奉越,于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制度逻辑及优化路径[J/OL].现代远距离教育,1-8[2024-05-28].https://doi.org/10.13927/j.cnki.yuan.20240509.003.

[3]潘朱涟漪.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促就业模式研究——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为例[J].经济师,2024,(05):154-156.

本文为2023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ZCY099)的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