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李勇强
身份证号:612722198101162112
引言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与城市的正常运作以及居民的生活品质紧密相连。将智能建造技术引入市政工程领域,不仅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还能推动市政工程行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深入研究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应用,对于提升市政工程建设水平、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智能建造技术概述
1.1 智能建造技术的概念与本质
智能建造技术融合了多门学科,它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达成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其核心要义在于运用数字化模型与信息化手段,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精准把控与优化,进而提升工程质量、削减成本、缩短工期,并增强建筑的可持续性。例如,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信息,为各方参与主体搭建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高效沟通。
1.2 智能建造技术的特性
智能建造技术具备众多突出特性。其一,自动化程度颇高,能够借助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完成重复、高危工作,减少人工介入,提升工作效率与施工精准度。其二,实时性与精准性显著,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并传输施工现场的各类数据,依靠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精准决策。其三,集成性特征明显,能够集成设计、施工、管理等不同阶段的信息,打破信息隔阂,达成全流程的协同管理。其四,绿色可持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举措,推动市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3 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智能建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发达国家,智能建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管理,智能化程度颇高。在我国,随着科技进步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智能建造技术也在市政工程领域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市政工程项目开始尝试采用智能建造技术,部分企业在智能施工设备研发、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总体来看,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应用尚处发展阶段,存在技术应用不均衡、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推广与完善。
2 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应用
2.1 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环节的深度应用
在市政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智能建造技术通过数字化工具重构设计流程,为工程科学性奠定基础。依托BIM 技术搭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完整呈现道路、管网、桥梁等市政设施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细节,设计人员通过模型碰撞检测功能,能提前排查管线交叉冲突、空间尺寸矛盾等潜在问题,将设计变更风险前置,减少施工阶段的返工成本。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城市多维度数据,如人口密度分布、早晚高峰交通流量、区域环境承载力等,通过算法模拟不同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为工程选址、规模设定及功能分区提供量化依据,使规划设计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又能精准匹配居民出行、公共服务等实际需求。
2.2 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环节的实践应用
施工环节是智能建造技术提升工程效率与安全的核心场景,通过自动化设备与信息化管理的结合,实现施工过程的精准管控。在道路建设中,智能摊铺机、压路机等设备可通过北斗定位与传感器实时调整作业参数,将路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确保施工质量达标;焊接机器人、地下管线铺设机器人等装备,能替代人工完成高空、地下等高危作业,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此外,基于物联网搭建的施工管控平台,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材料消耗情况及人员位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施工进度预警、质量隐患提示,管理人员可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避免工期延误与质量问题,实现施工全过程的透明化、高效化管理。
2.3 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智能建造技术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了“ 实时监测+智能溯源” 的全新解决方案,突破传统人工检测的局限性。在结构施工中,通过在桥梁墩柱、隧道衬砌等关键部位植入应力传感器、位移监测器,可24 小时采集结构受力数据,结合 AI 算法分析数据变化趋势,提前识别裂缝、沉降等潜在风险,为维护加固提供精准依据;在材料验收环节,图像识别技术可快速比对钢筋、管材等构配件的规格、外观,自动筛选不合格产品,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 3-5 倍。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质量追溯系统,可记录原材料采购、施工工序验收、检测报告等全流程信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快速定位责任环节与原因,实现“ 问题可查、责任可追” 的闭环管理。
2.4 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运营管理环节的长效应用
进入运营阶段,智能建造技术通过智能化监测与数据分析,延长市政设施使用寿命,提升服务效能。针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搭建物联网监测系统,利用高清摄像头、振动传感器实时捕捉路面破损、桥梁支座老化等问题,系统自动生成维护工单并推送至管理部门,实现“ 被动维修”向“ 主动养护” 的转变;在城市交通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整合路口监控、车辆识别等数据,通过AI 算法优化信号灯配时,缓解交通拥堵,例如某城市应用该技术后,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 20% 以上。此外,通过分析居民对市政服务的投诉、建议数据,可精准定位运营短板,如针对排水系统易内涝区域,结合降雨量、管网流量数据优化改造方案,减少城市内涝频次,提升居民出行安全感与满意度。
2.5 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绿色低碳管理中的应用
在“ 双碳” 目标背景下,智能建造技术成为推动市政工程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撑,通过全流程资源优化实现节能减排。在施工准备阶段,借助BIM 技术模拟不同施工方案的材料用量、能源消耗,选择低碳环保的方案,如优化混凝土配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生产阶段碳排放;施工过程中,智能能耗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塔吊、搅拌站等大型设备的能源消耗,通过算法调整设备运行模式,避免无效能耗,某市政项目应用该技术后,施工阶段能耗降低 15‰ 。在运营管理中,针对路灯、泵站等市政设施,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按需供能,如路灯根据天色亮度自动调节照明强度,泵站根据管网水位变化调整运行功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市政设施的碳排放数据,建立碳足迹台账,为后续低碳改造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市政工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
结束语
智能建造技术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应用,为市政工程发展带来新契机与变革。它在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管理及运营管理等各阶段均展现出显著优势,有助于提升市政工程的建设效率、质量与可持续性。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智能建造技术有望在市政工程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做出更大贡献。市政工程行业应积极接纳智能建造技术,不断探索创新应用模式,推动市政工程建设向智能化、现代化迈进。
参考文献
[1]齐成龙,李政道.铁路装配式桥梁智能建造技术体系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23,(09):1-4.
[2]叶子青.智能建造技术在装配式项目建造中的应用实践[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3,15(04):48-53.
[3]崔步云.智能建造技术在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技术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23,(08):15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