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明视阈下新疆国际传播机制创新研究
张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一、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国际传播主阵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新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资源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构成了显著优势。加强新疆国际网络传播,不仅有助于跨越地域与文化隔阂,向世界展现真实新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更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形象、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新疆国际网络传播面临诸多挑战,探索有效提升路径、突破传播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疆国际传播的核心价值维度
(一)国家形象重构:突破污名化叙事
新疆国际传播肩负着重构国家形象、维护文化安全的双重使命。面对部分西方势力出于政治目的散布的“强迫劳动”等污名化叙事,亟需依托多元化网络平台,系统呈现新疆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等领域的显著成就。如 2025 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地上的云朵》,全程跟拍阿瓦提县维吾尔族艾尔肯与汉族赵强家庭从棉花播种到售卖的全产业链图景,以采棉机械化率超 80% 的实证,鲜活展现多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活场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在新疆的生动注脚。通过具象化叙事有力驳斥西方虚假指控,破除国际认知偏差,筑牢文化安全防线,为提升国家话语权提供了鲜活样本。
(二)文明互鉴枢纽:激活多元文化资本
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孕育了“木卡姆”“玛纳斯”“麦西热甫”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国际网络传播,既能将新疆特色文化推向全球,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如新疆国际大巴扎的 VR沉浸式剧场《丝路奇遇记》,以虚拟现实技术复原丝绸之路商队驼铃场景,让全球观众通过云端体验十二木卡姆艺术与西域商贸文明的交融;又能为新疆文化搭建国际互鉴桥梁,使其在吸收先进文化元素中创新发展。这种双向传播既丰富了全球文化图景,更推动多元文化共生共荣,进而提升新疆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三)区域合作引擎:赋能经济外交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与互联互通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强国际网络传播,旨在为倡议营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向全球投资者精准传递新疆的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及合作机遇。如宣传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年贸易额破 500 亿元案例,能有效吸引国际资本与企业参与建设。同时,通过传播新疆与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能够显著增强各方对倡议的信心与认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现实困境:新疆国际传播的阻滞要因
(一)话语权失衡:西方叙事霸权的结构性压制
当前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态势,西方媒体凭借传播资源与技术优势主导话语权。在涉疆问题上,部分西方媒体出于意识形态偏见与政治目的,蓄意编造“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谣言,恶意歪曲新疆形象。例如,对新疆棉花产业的无端抹黑,无视其现代化发展事实与群众福祉。这些虚假信息经其强大传播网络迅速扩散,误导国际公众认知,阻碍新疆真实信息传播,使新疆在国际舆论场中陷入被动回应困境,难以突破西方媒体设置的议程传递真实声音。
(二)文化折扣:内容生产与受众接受的错位
部分新疆国际传播内容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贴近性等问题,未能充分挖掘新疆丰富文化内涵与发展故事,难以满足国际受众多样化需求。
传播形式上,传统媒体方式单一,新媒体技术如短视频、VR/AR 等运用不足,互动性欠缺。在跨文化传播中,因对不同国家受众文化背景、价值观、接受习惯研究不深,传播内容与形式无法精准契合需求,难以触动国际受众情感,引发价值认同,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渠道失灵:自主平台缺位与国际平台限流
新疆国际传播面临渠道瓶颈,一方是新疆缺乏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网络传播平台,虽部分机构开设国际账号,但在传播范围、用户粘性、平台影响力等方面与国际知名媒体差距显著。渠道的对外依赖性与自主平台弱势并存,极大限制了传播矩阵的构建与全球受众的有效覆盖,削弱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是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多由西方主导,在内容审核、算法推荐中存在偏见,对涉疆内容常进行不合理限制,阻碍信息传播。
(四)人才断层:专业化与国际化双维缺失
国际网络传播工作需兼具新闻传播、跨文化交流、外语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此类专业人才明显短缺。部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不足,导致关键环节问题频现,如内容策划制作缺乏吸引力、翻译不精准引发信息偏差、舆情监测应对滞后加剧负面舆论扩散、新媒体运营策略不精准等。人才短板直接制约了传播内容质量、跨文化适应性及危机应对效能,严重影响整体传播效果。
四、破局路径:五位一体传播体系的创新建构
(一)理念升维:构建精准化传播范式
1.分众化定位机制。突破传统单向传播范式,基于大数据挖掘与跨国受众调研,建立分区域、分群体的传播策略。针对欧美受众对环保、科技的关注,重点策划新疆光伏产业、达坂城风电场等清洁能源案例,结合塔克拉马干沙漠锁边、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工程等展现生态治理成效;面向中亚、西亚国家,聚焦丝绸之路文化基因,挖掘挖掘喀什古城与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中亚城市在音乐、商贸的文化互鉴史实。通过定制化内容设计,使传播内容与目标受众的认知框架、价值需求形成共振,提升信息接受度。
2.文化转译创新。将新疆文化元素与国际主流价值观深度融合,规避文化认知壁垒。如在传播艾德莱斯绸工艺时,突出其植物染色技术与欧盟生态纺织品标准的契合性;讲述多民族聚居故事时,关联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将“多元一体”理念转化为国际社会可理解的文化多样性叙事。运用文化转译技巧,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类比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以受众熟悉的文化符号辅助解读。同时,建立跨文化传播效果评估机制,通过舆情监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反馈差异,动态优化传播话术。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解构新疆国际传播的“价值—困境—路径”三维模型,提出以数字文明观重塑传播范式。实践证明,唯有通过理念前瞻性创新、主体生态化协同、渠道智能化布局、内容沉浸化生产、人才全球化配置的系统变革,方能突破西方话语围堵。未来需深化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区域媒体联盟建设,将新疆经验升维为国家战略传播样本,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提供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新疆对外传播影响力研究》,刘红焦若薇,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出版
2.《对外传播》,刘滢《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媒体国际传播“本土化”的问题与对策》,2013 年第 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