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叶紫小说苦难书写的叙事策略

作者

黄泽润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22

苦难的叙事美学,源于作者对苦难书写的态度,表现为书写苦难时因独特技法的运用而呈现的美学风貌。老舍对苦难人生的态度是饱含温情的,所以他的苦难书写因融入京味幽默而呈现出悲喜交织的独特韵味;张爱玲对苦难的态度是“参透世情,冷眼旁观”的,所以她笔下的苦难书写因苍凉笔触而呈现出华丽与腐朽交织的颓美风格,所以不同的叙事美学所呈现出的苦难风貌对苦难主题的深化和升华有着重要影响。而叶紫对于苦难人生的态度则是充满“火样的热情”,所以其致力于用最绝望的叙述策略来展现人的苦难现状,以激发人们的反抗意识,一方面,其往往采用“突转”的叙事手法,将人在最具希望的时候拉入苦难的深渊之中,从而展现出人处于绝望之中的生活状态及痛苦心理。另一方面,其常以白描的方式,用最为简洁朴实、通俗易懂的叙事语言直接向读者展示底层民众的苦难,从而激起底层民众对于压迫的反抗意识。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使其苦难书写充满了热烈的反抗色彩,构成了其独特的叙事美学。

一、以“突转”表现人生无常

“突转”,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造成意图或局面的突转,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突转意味着突如其来的转折,往往伴随着死亡、追求幸福的失败、理想的破灭等一系列悲剧事件。

叶紫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就擅长使用突转的叙事策略,在人物满怀希望的时候,利用情节上的“突转”而使人物的希望破灭以实现其苦难书写。如《杨七公公过年》中当杨七公公一家好不容易在上海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在这个时候,杨七公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可是在这之后情节立刻发生了突转:法租界的巡捕劫掠了杨七公公赖以谋生的香瓜子,福生因没“照会”警察而被抓到公安局里呆了一夜,菜筐和钱也没有了,一家人的生活瞬间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懒捐》中的情节也是如此,当丁娘好不容易将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而且自己孩子在头一次下田,就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在这时候,丁娘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在人物最具有希望的时候,情节开始发生突转:辛辛苦苦用银器换来的买谷钱被当作饷银征走,等到有了谷种的时候却又过了种谷期,丁娘心中美满的幻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丰收》中“丰收成灾”的情节则是最为典型的突转情节,小说中的云普叔一家在灾后饥馑的年月里,忍饥挨饿,拼命劳动,当终于迎来了丰收年,一家人满怀希望时,情节突然发生转变:谷价由几天前的六元急速跌落到一元五角,而后来地主、政府的层层剥削则更是让云普叔一家陷入了生存绝望的困境之中。这种“希望—绝望”的突转叙事,并非简单的悲剧渲染,而是通过苦难的层层递进,将个体的生存困境升华为具有历史必然性的阶级叙事——旧中国的制度性压迫必然导致底层希望的全面崩塌。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认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叶紫所善用的“突转”技巧给小说带来的正是这样的悲痛力量。这比一开始就书写人物的不幸更令人绝望,当希望近在咫尺却骤然粉碎,当生命在灿烂的时候戛然而止,当所有的美好都在瞬间化为乌有,社会的残酷戏弄便让一切努力都失去了意义。

二、以“白描”书写真实苦难

白描手法对于表现苦难具有天然的优势。鲁迅认为这种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而正是这种特点能够使得作者能够以具象化的描写展现真实的苦难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加读者对于苦难的感受。叶紫在小说中就擅长以这种“有真意,去粉饰”的白描手法展现出他所见所感的底层百姓真实的苦难生活,正如他自己在《我怎样与文学发生关系》中所说的:“我所发表的几个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便是这样,没有技巧,没有修词,没有合拍的艺术手法,只不过是一些客观的,现实社会中不平事实的堆积而已。”

鲁迅曾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鲁迅的影响下,叶紫尤其擅长用“画眼睛”这种简洁的白描手法传神地表现出人物面临苦难时的心理状态。如《丰收》中写到了云普叔一家在看到家中仅剩食物的眼光:“六条视线,一齐投射在这小小的包袱上,发出了几许饥饿得光芒”,作者通过底层农民在看到食物时“发出了几许饥饿得光芒”这一描述,将人物内心的饥饿与渴望具象化,通过眼神的刻画展现了人物在极端饥饿状态下的形象,从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无助与绝望。《杨七公公过年》中在描写杨七公公的外貌时,写到了其“失掉了光芒的、陷进了的眼珠”,仅仅通过这一眼睛细节的描写,就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杨七公公在遭遇“丰收成灾”后日益衰落的身体状况,以及陷入绝望的精神状态。对于身处于底层的民众来说,眼睛成为了他们内心挣扎与痛苦的见证,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苦难生活,而叶紫则抓住了底层民众在遭遇苦难时眼神的变化,细致地展现了底层民众在苦难生活下的生存状态。

白描手法的使用使得叶紫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将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血与泪的真实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在揭示农民苦难的生活的同时激发底层群众革命斗争的意识。

结语:

叶紫以“突转”与“白描”为核心的叙事策略,建构了其独特的叙事美学。“突转”的叙事手法,通过希望—绝望的巨大转变,将个体苦难升华为对社会制度的批判;而“白描”的简洁笔触,则以真实可感的场景与细节,撕开了底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残酷真相。二者相辅相成,构建起其充满反抗色彩的叙事美学。

参考文献

[1]叶紫.丰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5.

[2]叶紫.叶紫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5.

[3]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