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及田间智能化管理技术
张巍
八五六农场有限公司 黑龙江虎林 158418
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面临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黑龙江八五六农场作为北大荒集团现代化农业的标杆,近年来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和智能田间管理,构建了高产、高效、生态友好的水稻种植体系。该模式依托智能农机装备、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能灌溉和病虫害预警,大幅提升了水稻生产的标准化和可控性。本文以八五六农场为例,系统介绍其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和田间智能化管理方案,分析其在增产增效、节本降耗、绿色生产等方面的实践成效,以期为我国水稻现代化生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工厂化育秧
1. 1 育秧设施建设
水稻工厂化育秧主要采用钢架大棚(跨度 6~8m ,高 2.5~3m ),配备遮阳网和防虫网以调控光照和预防虫害。苗床采用标准化的硬盘( 28cm× 58cm)或软盘进行育秧,确保秧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同时配备自动化育秧设备,包括播种流水线以及智能喷灌系统,实现育秧过程的精准化、自动化管理,大幅提高育秧效率和质量。
1.2.种子处理
精选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质种子,要求发芽率不低于 90% ;随后用咪鲜胺等药剂浸种 12~24 小时进行消毒处理,有效预防恶苗病发生;接着在28~32∘C 的恒温环境中进行催芽,待种子破胸露白后及时晾干备用。
1.3 基质配制
选择商品基质,使用轻型育苗基质(如椰糠 60%+ 蛭石 40% ),其孔隙度达 50%~60% ,既能保持良好透气性,又能维持 60%~70% 的持水量,显著提升成苗率[3]。
1.4 精准播种
杂交稻每盘播种 80~100g ,常规稻 120~150g ,采用机械精量播种技术,确保种子分布均匀(误差 ≤5% );播种后覆土厚度控制在 0.5~1cm ,并覆盖无纺布以保持湿度(保湿率 ≥90% ),促进种子整齐出苗。
1.5 苗期管理
播种后至出苗期维持 28~30∘C 高温闷棚环境,促进种子快速萌发;出苗至 1 叶 1 心期将温度控制在 25∘C 左右并适时通风,防止秧苗徒长;2 叶1 心后逐步降温至 20~25∘C ,通过揭膜炼苗增强秧苗抗逆性,为移栽做好准备。采用微喷灌系统实现均匀灌溉,保持基质湿润(含水量 60‰ )的同时避免积水,确保根系健康发育。该系统较传统灌溉方式可节水 30% 以上。在秧苗 2 叶期及时追施"断奶肥"(尿素 1-2g/ 盘),补充营养关键期需求;结合喷施恶霉灵(1500 倍液)有效预防立枯病,防效可达 90% 以上。培育15-20 天的适龄壮苗(3-4 叶期),要求苗高 12-15cm ,茎基粗壮( ≥2mm ),根系发达且盘结成毯状,白根数10 条以上,确保移栽后快速返青成活。
2 水稻机械化插秧
作业前通过激光平地机精细整地,使田面高差控制在 3cm 以内,并配合基肥深施技术,将控释复合肥( N–P2O5–K2O=20–15–10) 按 40kg/亩标准施入土壤。插秧作业采用 6-8 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配备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实现 ± 2.5cm 的直线精度,作业效率可达 6-8 亩/小时。根据不同品种特性,杂交稻采用 12cm× 30cm 的株行距配置,每穴 2-3 株;常规稻采用 14cm×25cm 的株行距,每穴 4-5 株。插深通过液压仿形系统精准控制在 1.5-3cm 范围内,既防止漂苗又促进低位分蘖。创新性地加装侧深施肥装置,在秧苗侧方5cm、深 5cm 处同步施用含锌尿素10kg/亩,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2]。
3 田间智能化管理
3.1 环境监测
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田间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气象数据,结合土壤墒情传感器(监测含水量、盐分、pH 值等),构建作物生长环境数据库。通过边缘计算分析数据,预测病虫害风险、干旱或涝渍威胁,并自动推送预警至管理平台。采用多光谱无人机或卫星遥感,定期获取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LAI)等参数,评估水稻群体长势。结合AI 图像识别技术,诊断缺素、病害症状(如稻瘟病病斑、纹枯病蛛网状菌丝),实现早期精准干预。
3.2 智能水肥管理
依托土壤墒情传感器和蒸散发模型,实现按需智能供水,分蘖期维持3-5cm 浅水层,孕穗期调至 8-10cm ,成熟期采用干湿交替模式,较传统灌溉节水 25‰ 。在施肥管理方面,通过无人机多光谱成像构建田块肥力分布图,指导变量施肥机精准投放氮磷钾肥料,配合叶面营养诊断仪在分蘖盛期(插秧后15-20 天)和幼穗分化期(插秧后35-40 天)补充锌、硅等微量元素,使肥料利用率提升 18%-22% ,亩均减少化肥用量 12-15kg
3.3 智能植保防控
通过虫情测报灯和孢子捕捉仪实时监测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数量及稻瘟病孢子密度,结合气象数据智能预警病虫害风险。当环境达到稻瘟病流行阈值(温度 25-28∘C 、湿度 ≥90% )时,系统自动推送最佳防治时机。配套的植保无人机采用AI 识别技术和高精度喷雾系统,实现靶向施药,可减少农药用量 30‰ ,作业效率高达 60-80 亩/小时,较人工提升 20 倍以上[3]。
稻瘟病防治适期包括分蘖期发现中心病株时、破口前5-7 天和齐穗期,推荐使用 75%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 40% 稻瘟灵乳油( 100mL, 亩)或 2% 春雷霉素水剂(100mL/亩),施药 2-3 次,间隔 7-10 天;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可选用 5% 井冈霉素水剂(300-400mL/亩)、24% 噻呋酰胺悬浮剂( 20mL/□ed⊞ )或 30% 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mL/亩),施药1-2 次,间隔10-15 天。二化螟防治应在卵孵化高峰期进行,推荐选用20%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亩)、 5% 阿维菌素乳油(80-100mL/亩)或 10% 四氯虫酰胺悬浮剂(40mL/亩),施药 1-2 次,间隔 10 天;稻飞虱防治适期为若虫高峰期,可使用 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g/亩)、 5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g/ 亩)或 10% 烯啶虫胺水剂( 30mL /亩),施药 1-2次,间隔 7 天。防治时应注意保持田间 3-5cm 水层,并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4 结束语
水稻栽培及田间智能化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标志着传统农业向数字化、精准化、高效化的转型升级。通过机械化精准插秧、智能水肥调控、病虫害监测预警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还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未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水稻生产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李芳浩.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种子科技,2025(6):68-70.
[2]朱友文.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关键点分析[J].种子科技.2025(6):81-83.
[3]苑如萍.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与推广运用[J].农业机械,2025(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