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智能平台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

作者

郑强

嘉祥县实验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数学课程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与形的基本概念,还需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智能平台为课堂教学带来新变化,其数据分析、资源整合等功能为学生开展项目探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优化学习方式。因此,探索如何借助智能平台开展数学项目式教学,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增强项目化探究深度

项目式学习注重真实情境且要求学生自主融合新旧知识,而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图像模拟、动态演示及记录学习等功能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创造了条件。 教 能够更自然地将数学知识点结合实际任务,形成从理解到应用的教学过程, 此夕 助平台实时查看学生项目进展或利用图形工具辅助其表达,同时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加强小组合作,进而让项目学习呈现出过程清晰的良好形态。

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建立以校园景观规划为主题的项目任务,先在平台上呈现一张包含多个规则或不规则多边形区域的校园平面图,要求学生测算各区域的面积,随后利用平台的图形绘制功能让学生在交互界面中圈定不同区域。与此同时,平台能够即时生成多边形的边长信息,并提供动态拖拽工具帮助学生自主拆分或组合图形,再以表格形式呈现所保存的数据。基于此数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比较不同拆分方式下的计算结果,从而发现运算方法的差异。平台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可在大屏幕中并列展示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教师据此组织全班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程度。接下来的环节,教师需利用平台的分组协作工具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各组负责校园某一区域的面积测算,平台提供共享文档帮助小组成员交流思路形成完整的项目成果。课堂总结环节,平台自动生成学习报告呈现出每个小组在计算方法、结果精度以及合作情况上的数据分布,教师借助此数据开展针对性点评,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体会从采集数据、探索方法到展示成果的完整探究过程。

二、设置数据驱动任务,提升数学问题解决力

在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协作,而数据驱动型任务设计为此过程提供有效支撑。智能平台所具备的数据处理与即时反馈功能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为贴近实际的数据情境。教师在设计此类项目时应将数据任务自然融入整体学习流程,既要注重问题的扩展空间又要保障项目主题应尽可能契合学生日常生活。教师还应借助智能图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据处理过程,同时应明确小组协作中角色分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解读数据过程。

教师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时,可围绕“校园义卖收入规划”设计数据驱动的项目任务,先在智能平台推送一份包含商品单价、销售数量等内容的数据表,每个品类的单价均以小数形式呈现。随后设定任务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预算找到最优的销售组合。学生进入平台任务界面后可输入不同假设方案生成相应收入数据,平台实时计算结果并自动生成收入与预算的差异图表,呈现不同组合下的盈余或不足。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将销售数量设为未知数并协助学生建立方程,借助平台演示等式平衡及解方程的过程。小组协作阶段,智能平台为不同小组推送变式任务,任务数据保持结构一致但参数不同,保证各组探究方式具有独立性。平台的同步共享功能能够让各组在演算过程中实时观察不同策略下的计算结果,并标记关键步骤突出方程与数值计算间的逻辑联系。在课堂总结阶段,平台生成的学习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输入数据、建立方程及解答方程的过程,教师利用此功能呈现学生在探究中的策略分布或错误类型,比对不同解题方式,让其在思辨中提高识别问题结构、抽象数量关系及选择最优解法的能力。

三、融合智能诊断功能,强化个体差异化指导

智能平台的智能诊断功能能够在短时间内捕捉学生在掌握知识点、解题策略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并以报告的方式呈现学习状态。个体差异化指导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曲线提供针对性支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思维。智能诊断能够揭示学生在知识层面存在的薄弱点,还能借助数据分析推送与之匹配的探究任务,促进其能力发展。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平台的诊断板块在学习任务的前中后期组织分阶段检测,借助对比数据发现个体进步曲线并及时调整学习资源。

以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绿地规划”主题的项目任务并将智能诊断功能嵌入整体探究流程,先在智能平台推送一组包含长方形、三角形及梯形的数据化图形,要求学生在平台上计算面积并提交答案。平台即时生成诊断报告,记录每位学生计算步骤或运用公式的表现,报告内容包括正确率、失误类型及运算时间。教师根据诊断数据发现部分学生在迁移公式方面存在困难或在计算细节上存在偏差,少数学生能够熟练完成且表现出探究潜能。由此,教师需要借助平台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推送差异化的任务单——基础层学生接收到包含分步提示的计算面积练习,任务侧重于巩固公式应用;中等层学生被安排到设计局部绿地规划中,需要核算组合图形面积;拓展层学生则被推送到设计整体方案中,要求其利用平台工具在虚拟校园平面图中规划绿地形状。每个小组成员完成子任务后,平台自动生成组内诊断图表,将组员的解题方式比对正确结果,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组内差异,明确各自优势或不足。在课堂收尾阶段,教师投屏展示整体数据分布让学生观察个体差异与整体趋势的关系。

结束语:目前智能平台深入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使得教学方式变为更为综合的项目探索。整合资源、记录过程及互动展示等多种功能的协同作用,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了递进支撑体系,因而课堂氛围更加灵活开放,数学知识变得更为鲜活。未来,教师应更注重自然融合智能工具与学习环节,充分发挥其解析数据及协作探究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小学数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12):155-157.

[2]何兴梅.基于“互联网+”的小学数学个性化 中国新通信,2024,26(22):186-188+167.

[3]高德祥.“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 初探[J].中国新通信,2024,26(16):161-163.

[4]刘占有.基于智能平台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4):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