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 图像识别的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研究
马振兴 林路官
河南黄科工程技术检测有限公司 450000
一、引言
河道水利设施作为保障区域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以及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等影响,河道水利设施易出现裂缝、渗漏、破损等病害。传统的病害检测主要依赖人工巡检,这种方式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难以发现隐蔽病害等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 图像识别技术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将其应用于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有望突破传统检测方式的局限,提高检测的自动化与精准化水平。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利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实现高效、准确的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为水利设施的运维管理提供创新思路与技术方法。
二、河道水利设施病害类型及特征分析
(一)常见病害类型
河道水利设施病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病害和土石结构病害。混凝土结构病害如大坝、水闸等设施,常见裂缝、蜂窝麻面、剥落等问题 。裂缝可能因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荷载作用等因素产生;蜂窝麻面多由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模板表面不光滑等原因导致;剥落则与混凝土的碳化、冻融循环等有关。土石结构病害如堤防,常见管涌、滑坡、塌陷等问题 。管涌是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被带走形成通道;滑坡多因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坡体受力失衡引发;塌陷可能由于地下空洞发育、水流冲刷等造成。
(二)病害特征分析
不同类型的病害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裂缝在图像中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长度和走向的线条状纹理;蜂窝麻面呈现出不规则的孔洞分布;剥落则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局部缺失;管涌会在土体表面出现翻砂冒水现象;滑坡区域土体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台阶状或弧形裂缝;塌陷处地表会出现凹陷 。准确提取这些病害的图像特征,是利用AI 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病害检测的关键。
三、AI 图像识别技术在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中的应用原理
(一)图像采集与预处理
在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中,首先需要通过无人机、水下摄像机、高清摄像头等设备采集设施表面图像 。采集到的图像可能存在光照不均、噪声干扰、分辨率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操作包括图像增强、降噪、裁剪、归一化等。图像增强可通过直方图均衡化等方法提高图像对比度;降噪采用滤波算法去除噪声;裁剪去除图像中无关区域;归一化将图像数据统一到合适的数值范围,为后续的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数据 。
(二)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 AI 图像识别的核心环节。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在图像特征提取方面具有强大优势 。CNN 通过卷积层、池化层等结构自动提取图像的特征。卷积层利用卷积核在图像上滑动进行卷积运算,提取图像的局部特征;池化层对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图进行降维,减少计算量并增强特征的鲁棒性 。对于河道水利设施病害图像,CNN 能够自动学习裂缝的线条特征、蜂窝麻面的孔洞特征等,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病害特征向量。
(三)模型训练与分类
在提取图像特征后,需要构建合适的 AI 模型进行训练和分类。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如 AlexNet、VGGNet、ResNet 等均可应用于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以 ResNet 为例,其通过引入残差结构解决了深度神经网络训练中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能够构建更深的网络模型,从而学习到更复杂的图像特征 。将预处理后的病害图像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利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类型的病害 。利用验证集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防止模型过拟合;最后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检测准确性 。
四、基于AI 图像识别的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模型构建
(一)数据集构建
为构建有效的病害检测模型,需要收集大量的河道水利设施病害图像数据。数据来源包括实际水利工程现场巡检拍摄的图像、公开的水利设施病害图像数据库等 。对收集到的图像进行标注,标记出病害的类型、位置和范围等信息 。例如,对于裂缝图像,标注裂缝的起点、终点和宽度;对于蜂窝麻面图像,标注蜂窝麻面的区域范围。最终构建包含多种病害类型、不同拍摄角度和环境条件的图像数据集,为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二)模型选择与改进
考虑到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选择 ResNet50 作为基础模型 。ResNet50 具有较好的特征提取能力和计算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模型对病害特征的识别能力,对 ResNet50 进行改进。在网络结构中引入注意力机制,如空间注意力模块(Spatial Attention Module,SAM)和通道注意力模块(ChannelAttention Module,CAM) 。SAM 能够使模型更加关注病害区域的空间位置信息,CAM 则可以增强模型对病害特征通道的响应,从而提高模型对细微病害特征的提取能力 。
(三)模型训练与优化
使用 Python 语言和深度学习框架 PyTorch 进行模型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设置合适的超参数,如学习率、批量大小、训练轮数等 。采用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算法作为优化器,通过反向传播计算模型损失并更新参数 。为防止模型过拟合,采用数据增强技术对训练数据进行扩充,如旋转、翻转、缩放等操作 。同时,使用早停法(Early Stopping)监控验证集上的损失,当验证集损失不再下降时停止训练,避免模型过度训练 。
五、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实验设计
为验证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设计对比实验。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使用原始的 ResNet50 模型,另一组使用改进后的 ResNet50 模型(引入注意力机制) 。实验数据集包含2000 张河道水利设施病害图像,其中1500 张作为训练集,250张作为验证集,250 张作为测试集 。实验在配备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显卡的计算机上进行,训练过程记录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损失和准确率,测试阶段计算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评价指标 。
(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 ResNet50 模型在病害检测准确性上明显优于原始模型 。原始 ResNet50 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 82.5% ,召回率为 80.2% ,F1值为 81.3% ;而改进后的 ResNet50 模型准确率达到 88.6% ,召回率为 86.8% ,F1 值为 87.7%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引入注意力机制能够有效提高模型对河道水利设施病害特征的识别能力,使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各类病害 。此外,通过对模型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改进后的模型对细微裂缝、小型蜂窝麻面等难以识别的病害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
六、结论
本论文研究了 AI 图像识别技术在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常见病害类型及特征,阐述了 AI 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原理,构建了基于改进 ResNet50 的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 AI 图像识别的检测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河道水利设施病害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实验数据集规模有限,模型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数据集规模,结合多源数据(如红外图像、雷达数据等)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同时探索模型在实际水利工程中的部署与应用,为河道水利设施的智能化运维提供更完善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光谦, 倪广恒, 魏加华, 等. 水利工程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J]. 水利学报 , 2020, 51(10): 1163-1176.
[2] 李宏伟 , 刘宁 , 陈明 . 混凝土坝病害分析与处理技术 [M]. 北京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19.
[3] 何凯明, 张祥雨, 任少卿, 等. 深度残差学习用于图像识别[C]//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论文集.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