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运用探究
唐国华
吉林省舒兰市小城镇人民政府综合服务中心 132606
引言:
水利工程规模大、施工环境复杂,边坡稳定问题直接影响工程效果。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进步,边坡开挖支护技术成为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稳定的重要手段。传统施工方式中缺乏系统支护设计,导致边坡失稳、滑坡等事故,影响了施工进度和结构安全。现代支护技术依托地质勘察、数值模拟与智能监测,实现精准设计和动态调整,有效提升了边坡稳定性。本文从具体应用出发,系统分析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实施方法和控制因素,为水利工程边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及操作指引。
一、基于地质勘察评估边坡稳定性
边坡开挖前的地质勘察是确保边坡支护科学、安全的关键。勘察工作中全面掌握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赋存状态及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等。常用勘察方法为:钻探取芯、地球物理勘探、原位测试与实验室岩土试验。钻探取芯用来获取不同深度岩土样本,测定抗剪强度、内摩擦角、粘聚力等参数;地球物理勘探,像高密度电法、地震折射法用于识别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及潜在滑动面;原位测试涉及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与平板载荷试验,用来判断岩土承载力、变形模量;实验室岩土试验能够进一步测定岩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指标,给数值模拟提供输入参数。勘察后,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数值模拟软件(如 FLAC3D、PLAXIS)对开挖中边坡应力重分布、变形趋势及稳定性进行预测。稳定性分析中采用极限平衡法或有限元法,计算安全系数,分析潜在滑动面位置和失稳可能性。例如,某大型水库边坡工程中,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发现边坡中部出现了软弱泥岩夹层,利用极限平衡法分析后判定为潜在滑动区域,随即布置锚杆加固,防止开挖中边坡失稳。同时,勘察中重点关注地下水活动情况,采用水文地质钻孔和抽水试验获取渗透系数、水位变化及承压情况,为支护结构设计做出指引。地下水位过高导致边坡饱、自重增加、岩土抗剪强度下降,因此设计中结合排水方法,比如,设置排水孔、盲沟或集水井,降低地下水影响,维系边坡稳定性。
二、多样化支护结构设计应用
支护结构选择基于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开挖方式与施工环境的综合考虑,保证支护体系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喷锚支护适用于岩质边坡,施工流程为:初喷封闭岩面、钻孔安装锚杆、注浆加固及复喷混凝土形成整体支护层。喷射混凝土厚度一般在 80~150mm ,锚杆间距控制在 1.2~1.5m ,长度按照岩层稳定性确定,一般为 3~6m 。喷射工艺适合采用湿喷法,以保证混凝土粘结力和强度,减少粉尘污染。预应力锚索适用于高陡土质边坡或软岩边坡,施工中采用潜孔钻机钻孔,清孔后插入锚索并注浆,等浆体强度达标后进行张拉锁定。锚索长度维持在 10~30m ,预紧力控制在 150~500kN 之间,控制边坡变形。施工中严格控制钻孔角度、深度,确保锚索锚固段保持稳定岩层,同时应用分级张拉工艺,保证预紧力均匀分布。抗滑桩用于滑动面较深边坡治理中,桩体选择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直径通常为 1.0~2.0m ,桩间距按照滑坡推力计算,控制在 3~6m⨀ 。桩体施工采用旋挖钻机或冲击钻机成孔,清孔后下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桩顶设置冠梁保持整体稳定性。格构梁支护结合喷锚与骨架结构,适用于岩体破碎或节理发育复杂边坡。施工时先布置锚杆并注浆,再浇筑钢筋混凝土格构梁,构成骨架结构,保持边坡整体性。格构梁间距通常为 2.0~3.0m ,梁宽 300~500mm ,混凝土强度高于 C25。例如,某水电站边坡工程采用“锚索 + 格构梁”复合支护体系,锚索长度 20m ,张拉力300kN,格构梁间距 2.5m ,控制了边坡位移,确保施工安全。同时,支护结构结合排水措施,例如,喷锚支护中设置泄水孔,格构梁节点布置排水沟,避免雨水渗入引发边坡软化或滑移。
三、精细化施工工艺控制
施工工艺控制是支护技术应用的关键,直接影响支护结构质量、边坡稳定性。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清楚开挖顺序、支护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开挖时采取分段、分层方式,每层开挖高度控制在 2~3m ,避免一次性开挖引发边坡松弛或失稳。开挖后,立即进行临时支护,避免岩土暴露时间过长。喷锚支护施工中,采用湿喷工艺,喷射厚度维系在 100mm 以上,喷射角度和岩面夹角大于 70°,确保混凝土和岩面粘结良好。喷射中控制风压与和灰比,确保混凝土密实度、强度。锚杆施工采用风动钻机或潜孔钻机钻孔,孔径通常42~50mm ,钻孔深度误差控制在 ±50mm 以内,安装锚杆后及时注浆,选择纯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水灰比控制在 0.4~0.5 。注浆压力在 0.4~0.6MPa ,保证浆液充分填充孔隙,提高锚固效果。预应力锚索施工流程为:钻孔、清孔、锚索安装、注浆、张拉与锁定,注浆压力控制在 0.4~0.6MPa ,张拉分三级推进,每级持荷时间要高于 5 分钟,确保锚索和岩土体充分锚固。抗滑桩施工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清孔后下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桩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桩间连接、冠梁施工。格构梁施工中,先清理坡面,修整基槽,再绑扎钢筋,做好支模,混凝土浇筑分层振捣,保证密实度。施工中建立质量检查制度,定期检测锚杆抗拔力、喷射混凝土强度和锚索张拉力,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参数,确保支护结构安全、可靠。同时,施工期间加强现场管理,设置安全防护设施,避免高空坠物与边坡落石,保障施工人员安全。
四、全过程监测及动态反馈机制
边坡支护为动态性工程,施工中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掌握边坡变形和支护结构状态。监测内容涉及地表位移、深层位移、锚索受力、喷层应力与地下水位变化。监测方法囊括全站仪测量、GNSS 定位、测斜仪、振弦式应力计与水位计等。监测点布置覆盖边坡重要区域,地表位移监测点间距在 10~20m ,深层位移测斜孔深度超过潜在滑动面 5m 以上。监测频率根据施工阶段调整,开挖初期每周监测一次,支护后每月监测一次,遇雨季或异常情况后加密监测。数据采集后上传到监测平台,由专业人员分析判断边坡稳定性,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支护结构动态优化。例如,某大型堤防工程中,施工中通过 GNSS 监测发现边坡位移速率超过预警值,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增补锚杆,加强喷层,控制变形发展。同时,监测系统具备远程传输与自动报警功能,如果监测数据超过设定阈值,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给管理人员终端,保证快速响应。监测数据能够为后期边坡运行管理提供支持,推动边坡健康评估,维护决策,推动边坡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
结语:
总之,边坡开挖支护技术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施工与结构稳定的关键举措。通过地质勘察、支护设计、精细施工控制及完善监测机制应用,以此,提升边坡稳定性,降低施工风险。所以,应持续推广智能化勘察与监测技术,促进支护方案向数字化、精准化发展。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培训和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边坡治理整体水平。只有把技术、管理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推动水利工程边坡治理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建梅 . 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水上安全 ,2024(13):179-181.
[2] 王顺鹏 . 水库工程边坡开挖支护施工技术探讨 [J] . 四川水泥 ,2024(7):182-184.
[3] 陈乃嘉 , 谢艾楠 . 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J]. 东北水利水电 ,2022,40(7):57-58,62.
[4] 何涛 . 守口堡水库枢纽工程大坝高边坡深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J]. 山西水利科技 ,2016(2):60-62.
[5] 朱益红 . 德江县长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9(1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