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效率提升措施探讨
吴单
云南高创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的规模和数量日益增加,其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效率提升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而效率提升则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并提高施工效率,是市政工程建设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效率提升措施,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二、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与效率的现状分析
(一)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部分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施工企业过于注重工程进度和质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在成本预算方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存在漏项、缺项的情况,导致实际成本超出预算。此外,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不能及时反映工程成本的变化情况,难以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整。
(二)效率现状
市政工程施工效率不高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组织不合理、工序衔接不畅等原因,导致施工进度缓慢。同时,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操作不规范,不仅影响了施工质量,也降低了施工效率。另外,施工设备的利用率不高,设备老化、维护不当等问题也制约了施工效率的提升。
三、影响市政工程施工成本与效率的因素
(一)人员因素
施工人员是市政工程施工的主体,其专业素质、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和效率。专业素质高、技能熟练的施工人员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成本。相反,素质低下、技能不熟练的施工人员则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导致返工,增加成本,同时也会影响施工进度。
(二)材料因素
材料是市政工程施工的重要物质基础,材料的价格、质量和供应情况对施工成本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材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导致施工成本的变化,如果材料价格上涨,而企业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增加工程成本。材料质量不合格会影响工程质量,导致返工,增加成本和延误工期。材料供应不及时则会造成施工中断,影响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效率。
(三)设备因素
施工设备是提高施工效率的重要保障,设备的性能、数量和使用状况会影响施工成本和效率。性能优良的设备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维修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设备数量不足或老化会导致施工进度缓慢,增加施工成本。此外,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当也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性能,增加设备的故障率,影响施工效率。
(四)管理因素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市政工程施工的成本和效率。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施工组织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如果管理不善,会导致施工混乱、工序衔接不畅、资源浪费等问题,增加施工成本,降低施工效率。例如,施工计划不合理、现场管理混乱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成本。
四、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效率提升措施
(一)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核心文件,其科学性直接影响施工效率。编制阶段需全面结合工程类型(如道路、桥梁、管廊等)、现场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限制(如交通疏导、管线保护要求),通过工序逻辑分析实现施工顺序的合理化编排 —— 例如在综合管廊施工中,采用“先深后浅”“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交叉作业冲突。同时,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如双代号时标网络图)制定三级进度计划:总进度计划明确项目里程碑节点(如主体结构封顶时间),月进度计划分解分部工程任务,周进度计划细化至具体作业面,通过关键线路管控确保各工序衔接误差控制在 24 小时内。此外,针对雨季、高温等特殊工况,需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预设应急预案(如基坑排水方案、混凝土养护措施),避免因突发情况导致工期延误。
(二)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是决定作业效率的关键因素,需构建“分层培训 + 实战考核”的能力提升体系。对技术工人,开展“理论 + 实操”专项培训:理论培训聚焦施工规范(如《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和工艺标准(如沥青路面摊铺温度控制),实操培训设置模拟作业区(如检查井砌筑实训台),考核合格者颁发“岗位技能认证卡”。对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精益管理workshops,培训内容包括进度偏差分析(S 曲线比较法)、资源平衡优化等工具应用,要求项目经理具备运用 Project 软件调整施工计划的能力。建立 “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将考核结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岗位工资系数(差距幅度不低于 15% ),同时设立“效率之星”月度评选,对单日完成工程量超定额 10% 以上的班组给予奖励,激发全员提升效率的主动性。
(三)加强施工设备管理
构建 “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升设备利用效能。日常维护方面,制定《设备保养手册》明确保养周期:小型机具(如振捣棒)每 50 台班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大型设备(如盾构机)实行“三班制”保养(作业班后检查、周度专项保养、月度性能检测),通过预知性维护将故障率降低至 3% 以下。设备配置上,采用“自有 + 租赁”灵活模式:对高频使用设备(如装载机)优先采购,对特种设备(如顶管机)通过专业租赁平台获取,同时建立设备台账实时更新在用、闲置状态,确保设备利用率维持在 75% 以上。技术升级方面,重点引进智能化设备:路基施工采用无人驾驶压路机,管道安装配备激光导向仪(轴线偏差控制在 5mm 内),并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如 CMMS)实现远程诊断与调度,某市政道路项目通过该系统使设备闲置时间缩短 40% 。此外,同步推广配套新技术,如 BIM 技术用于设备选型模拟、装配式技术减少现场浇筑环节,形成“设备 -技术”协同增效模式。
(四)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以“空间集约 + 流程顺畅”为目标优化现场管控。平面布局上,采用“三区分离”原则划分作业区、材料区、办公区,通过BIM 模型模拟最优布置方案:材料堆放点距作业面直线距离不超过 50 米,钢筋加工区设置在吊装半径范围内,减少二次搬运成本。制度执行方面,推行“晨会 + 晚会”机制:早会明确当日作业任务及质量安全要点,晚会总结进度完成情况并解决当日问题,形成“日清日结”闭环。引入智能化监控手段: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考勤效率提升 60% ),关键区域布设视频监控(实时监控材料堆放与作业安全),通过“智慧工地”平台整合人员、设备、材料数据,实现现场管理可视化。
结论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效率提升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通过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成本预算管理、优化材料成本管理、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和加强设备成本管理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施工成本。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施工设备管理、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以及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等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在实际工程中,应将成本管理与效率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市政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洁 . 管窥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J]. 绿色环保建材 ,2017,(07):116.
[2] 梁晶晶 . 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研究 [D]. 燕山大学 ,2017.
[3] 张素景 .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J]. 居舍 ,2021,(2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