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以"铺殿花"为例的启示
南馨雅 张东华
1.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2.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郝家巷小学,陕西 西安 710014;2. 中国美术学院成人教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4;
[作者简介:南馨雅,女,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方向 ; 张东华,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 ]
摘要: 艺术创作是一个既承载历史厚重感,又蕴含创新活力的复杂过程。本文以“铺殿花”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艺术创作中继承与革新的重要意义,并细致分析其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通过剖析“铺殿花”在技法传承与创新、形式突破、思想内涵演变等方面的表现,明确指出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达成继承与革新的平衡。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革新,艺术创作才能兼具传统根基与时代生命力。本文期望能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艺术创作;继承;创新;铺殿花;唐宋转变;技法;文化内涵
引言
在艺术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继承与革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共同推动着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塑造出艺术世界的多样与丰富。“铺殿花”作为一种起源于唐、五代至宋初的装饰性花鸟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它不仅是当时绘画技法的展现,更是社会文化、思想及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
本文以“铺殿花”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艺术创作中继承与革新的重要意义。通过剖析“铺殿花”在构图、选材、敷色、寓意等方面的艺术特点,研究其如何继承佛教壁画、墓室壁画的技法与元素,以及在唐宋社会变革和思想演进背景下的革新与发展。进而分析“铺殿花”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以期为当代艺术家们提供新的创作思路与灵感,助力当代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
铺殿花的艺术形式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江南徐熙辈,有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供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曰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故观者往往不甚采鉴。”[1]这是目前已知画史中关于“铺殿花”的最早记载。
从几幅传承有序的“铺殿花”作品,如传为徐熙所作的《玉堂富贵图》、传为赵昌所作的《岁朝图》以及传为南宋李迪所作的《花鸟图》来看,它们在构图、选材、敷色和寓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在构图上,这类作品的形式仿佛是从壁画中截取而来,采用满构图的方式,花卉在画面中错落有致地分布,呈现出极强的平面性与装饰性。以《花鸟图》为例,画面同样呈现出饱满的布局,花卉与禽鸟相互穿插,石头作为点缀丰富画面层次,其虽可能是《玉堂富贵图》的变体临摹,但也完整保留了“铺殿花”满构图的特点,强调物象之间的相互穿插,忽略花卉树石的全面呈现,仅选取重要部分进行描绘,使画面层次丰富且富有节奏感。
在选材上,绘画题材多以牡丹、玉兰、海棠、桃花、山茶花等花卉为主。这些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寄托着人们对国家繁荣富强、生生不息的美好祈愿;同时,画面中常搭配禽鸟,如锦鸡、白头鹎等,以及太湖石等元素,共同营造出富贵祥和的氛围[2]。
1.继承:艺术创作的根基
继承在艺术创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它充分展现了艺术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借助继承,艺术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留存文化记忆,凝聚民族精神。“铺殿花” 作为花鸟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经历了显著的继承与转变。从唐代以全景花鸟为主,到宋代以折枝花鸟为主流的演变过程中,“铺殿花”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1 技法的传承
“铺殿花” 广泛汲取了唐墓壁画与佛教壁画的多种技法,这些技法构成了其独特艺术表现的坚实基石。以 “凹凸法”[3] 为例,其在 “铺殿花” 中的巧妙运用,为画面赋予了立体感和层次感,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这一技法源于佛教壁画,通过对色彩的明暗对比与渐变处理,营造出深邃的空间感。在 “铺殿花” 作品里,画家常用石青色作为底色,搭配鲜艳的红色花卉和翠绿的枝叶,再借助明暗晕染,使画面色彩丰富且层次分明。这种色彩运用技巧既传承了佛教壁画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发展,最终形成 “铺殿花” 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
早期,花鸟常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在画面中。随着佛教传入,花鸟的象征意义发生了深刻变化。唐、五代时期的四次灭佛运动,促使花鸟画从佛教壁画中分离出来,花鸟题材逐渐成为绘画的重要主题,“铺殿花” 这种绘画形式也应运而生。到了唐宋交替之际,佛教逐渐衰微,儒家思想复兴,人们的关注点从仰望天象转向俯察地理。这种思想转变在花鸟画领域的体现,便是以写生为主的 “折枝花” 逐渐兴起,而“铺殿花” 恰好处于这一转变时期。
1.2 文化内涵的延续
“铺殿花” 不仅在技法上有所传承,更在文化内涵方面实现了延续。它继承了佛教壁画中花卉和动物的象征意义,巧妙地将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表达。比如莲花,在佛教中象征净土,代表佛的纯净之地,在 “铺殿花” 里,它同样承载着吉祥美好的寓意。这种象征意义的传承,丰富了 “铺殿花” 的文化内涵,也彰显了艺术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唐代的灭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与创新。佛像画家的转型以及不同技法的融合,让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元。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4] 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5],为我们保留了花鸟画发展的珍贵资料,也反映出花鸟画在当时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这一艺术形式的变革,不仅丰富了唐代绘画艺术,还为后世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铺殿花” 延续了中国古代花卉文化中对自然的观察与认知传统。从《诗经》对花草的细腻描绘,到孔子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 的理念,中国古代花卉文化注重对自然的观察与理解,并借自然元素抒发情感、传递思想。“铺殿花” 的画家们继承这一传统,通过描绘花卉和鸟兽,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创新:艺术创作的动力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之源,彰显着艺术的创新性与活力。不管是历史推动还是实际需求,艺术只有创新,才能突破传统,创造新形式、新风格,满足时代发展和观众多元的审美需求。在“铺殿花”的艺术实践中,创新也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2.1 形式的创新
“铺殿花”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它摒弃佛教壁画常见构图,采用截取式构图,画面似从宏大场景截取,有向外延伸感,增加了层次感、空间感,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如《玉堂富贵图》,画家借此构图将花卉与禽鸟巧妙组合,让画面层次丰富且动感十足,丰富了“铺殿花”的艺术表现,体现了对传统形式的突破革新[7]。
绘画媒介上,“铺殿花”也大胆革新,从墙壁媒介转变为纸本或绢本。这一转变便于作品保存传播,为画家开拓了创作空间,提供了更多表现手法。绢本质地细腻,利于展现花卉和鸟兽细节。这种媒介革新为花鸟画发展带来便利,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8]。
2.2 思想的转变
“铺殿花”的革新深入思想层面。儒学复兴使人们思想转变,从“仰观天象”转向“俯察地理”,更关注现世与自然。这促使画家重视写生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秉持“格物穷理”[9]理念展现自然美。北宋赵昌的《岁朝图》就是例证,他用写生手法描绘梅花、山茶、水仙等花卉,展现自然和谐美好。这种思想转变让“铺殿花”更贴近自然与生活,体现了艺术创作对时代精神的敏锐反映和积极回应[10-13]。
3.继承与创展的平衡:艺术创作的关键
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平衡继承与创新,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革新,艺术创作才能既有深厚文化根基,又具时代活力;只有在创新时珍视传统继承,才能维系文化的连续与稳定。“铺殿花”的艺术实践充分展现了这种平衡。
3.1 技法与思想的结合
“铺殿花” 在技法层面传承了壁画的传统精髓,同时在思想领域积极吸纳儒学复兴带来的影响。这种技法与思想的有机融合,让 “铺殿花” 在艺术表现上既承载了花鸟壁画的深厚底蕴,又蕴含着儒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以《玉堂富贵图》为例,画家巧妙运用佛教壁画的 “凹凸法” 和石青底色,赋予画面独特的立体感和色彩层次;同时,通过写生手法将花卉和鸟兽描绘得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儒学 “格物穷理” 的思想[5, 8, 13]。这种技法与思想的交融,为 “铺殿花” 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3.2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铺殿花”在创新形式的同时注重内容表达,运用截取式构图与细腻描绘,展现花卉、鸟兽的自然美,传达吉祥、和谐等美好寓意。如《岁朝图》,画家描绘梅花、山茶等花卉,传递新年祝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让“铺殿花”兼具视觉美感与思想深度,体现了艺术创作对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的追求。[14-16]。
4.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铺殿花” 的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诸多宝贵启示。当代艺术创作同样需要高度重视继承与创新的平衡,既要对传统心怀敬畏,传承经典,又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让艺术创作既拥有传统的坚实根基,又能彰显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4.1 尊重传统,继承技法与文化内涵
当代艺术创作应尊重传统,继承优秀传统技法与深厚文化内涵。传统技法是创作基石,像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色彩运用,为艺术家提供丰富表现手法与创作灵感,值得深入借鉴。传统文化内涵更是思想源泉,儒家 “格物穷理”、道家 “天人合一” 等思想,为创作提供养分与文化背景。
4.2 勇于创新,突破形式与思想的束缚
当代艺术创作要在创新、传统和时代间找平衡。一方面,需突破传统形式与思想束缚。时代发展使观众审美和文化需求改变,艺术家要传承传统并大胆创新,绘画上探索新构图、色彩搭配和表现手法,思想表达上关注社会现实、人类情感和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创作要结合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文化背景,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抒发,更是社会文化的映照。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艺术家可借作品探讨文化多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课题,为观众提供新视角与思考深度,赋予作品时代活力与文化价值。
4.3 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追求思想与艺术的统一
当代艺术创作应高度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不懈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具备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家在创新形式的同时,必须重视内容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可以运用写实手法展现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借助象征手法传达细腻的思想情感,使艺术作品既拥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具备思想上的深度。
5 结论
“铺殿花”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瑰宝,在历史发展中巧妙平衡继承与革新,于技法、形式和思想等方面成果显著,形成独特风格,承载深厚文化内涵,是唐宋花鸟画转变的关键,其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启示。当代艺术创作要精准把握继承与革新的平衡。既要尊重传统,传承优秀技法和文化内涵;又要勇于创新,突破传统形式和思想局限,贴合时代脉搏与观众审美需求。深入研究“铺殿花”,有助于理解继承与革新的意义,实现二者在创作中的有机平衡,从而创作出富有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作品,推动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安澜.画史丛书:图画见闻志卷六[G].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2]俞建华注译.《宣和画谱》[M]. 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和平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4](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温肇桐注,[M].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3
[5]张东华. 格致与花鸟画--以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为例[D]. 中国美术学院, 2012.
[6]刘婕著.唐代花鸟画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1
[7]陈燕洁.“铺殿花” 图式探究 —— 以潮州木雕为切入点 [D]. 广州美术学院,2019.
[8]卫梦珂.“铺殿花” 色彩研究 [D]. 西安美术学院,2022.
[9]李莉. 浅析敦煌壁画中“花”的艺术形态及特征[J]. 国画家, 2023.
[10]孙瑞阳.“折枝多从定本” 解 —— 兼论宋人 “写生” 观 [D]. 云南大学,2023.
[11]严妮. 唐宋之变下花鸟画发展探析 [D]. 中国美术学院,2022.
[12](北宋)郭若虚撰;吴企明校注.《图画见闻志校注》[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0.
[13]段南. 再论印度绘画的“凹凸法”[J]. 西域研究, 2019.
[14]陈燕洁.“铺殿花” 图式探究 —以潮州木雕为切入点 [D]. 广州美术学院,2019.
[15]谭怡令.《铺殿花之美 —宋赵昌岁朝图》[J]. 故宫文物,2013 ( [具体期数]): [起止页码].
[16]孙瑞阳.“折枝多从定本” 解—兼论宋人 “写生” 观 [D]. 云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