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向农村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小学劳动教育模式重构研究

作者

丁雪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山东新泰 271216

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村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然而,农村小学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目标指向不明、资源配置不足、课程内容割裂与家校协同薄弱等现实困境,难以有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有必要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资源与协同机制等方面系统重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契合农村学生成长规律与生活实际的教育路径,推动劳动教育落地提质。

一、小学劳动教育与关键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逻辑

小学时期是儿童行为养成与基础能力塑造的黄金阶段,劳动教育不仅肩负着五育并举的育人使命,更是培养乡村学生实践技能、担当精神及问题处理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体验式教育理念以及素养培育导向,劳动教育突出 " 实践出真知 " 的理念,借助真实场景中的动手操作,促进认知、技能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当前乡村学生虽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但在规范化劳动课程体系指导下的核心素养培育仍存在明显短板。劳动教育体系亟待从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及评估标准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革新,以适应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显著等实际情况,最终达成乡村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与长效发展。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障碍与结构性短板

(一)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弱化关键能力培养导向

目前乡村小学在劳动教育目标规划上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目标表述过于宽泛,未能精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不少教育机构将重点放在劳动任务的简单执行上,而忽略了实践操作技能、综合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关键素质的培育。教学目的往往停留在 " 参加劳动实践 " 或 " 完成指定任务 " 等表层要求,缺乏对学生能力发展轨迹的细致规划。此外,教育目标缺少递进式设计和阶段性支撑,致使劳动实践流于表面,无法实现从具体操作到综合能力的实质性提升。这种目标定位的不清晰不仅制约了教学内容的科学编排,也降低了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和专业性。要使劳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亟需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目标框架。

(二)教育资源匮乏限制劳动教育的实践空间与内容广度

当前乡村小学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遭遇场地受限、设备短缺、教学素材不足等现实困境,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多数校园缺乏专门的劳动实践场所,不具备开展种植、养殖等实操性活动的硬件条件,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多样化的劳动经历。师资方面同样存在明显短板,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未接受系统培训,致使教学活动形式呆板、内容单调,无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阶梯式提升。课程开发也未能有效融合当地乡村特色,出现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状况。

(三)课程内容设计割裂生活实际缺乏系统性与层级性

当前乡村小学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与儿童日常生活脱节的现象。部分教育机构机械套用标准化教学内容,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劳动经验,致使实践活动缺乏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课程编排呈现碎片化特征,缺少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框架,多数情况下仅局限于扫地、收拾物品等基础性劳动,缺乏进阶性任务设计,无法形成阶梯式能力发展体系。某些劳动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多学科知识,综合性不足且缺乏探索空间,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种课程与现实的分离状态,削弱了劳动教育在价值观塑造与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三、面向关键能力导向的小学劳动教育模式重构路径

(一)明确能力导向重构劳动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

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育人方向,是推动教学模式革新的关键要素。现阶段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往往呈现笼统化和表面化特征,缺乏对学生操作技能、问题处理、团队协作等关键素养的系统培养。基于此,应立足素养发展视角,重新构建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将劳动观念、实操技能与创造思维纳入具体培养范畴,并分层次制定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此外,需配套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机制,整合过程跟踪、作品呈现与行为测评等多种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表现出的参与积极性、担当意识及思维能力的成长。借助目标与评估的有机衔接,促使教学活动围绕素养发展轨迹展开,实现劳动教育从 " 形式化操作 " 到 " 实质性成长 " 的转型,增强其教育效果与育人功能。

(二)多元整合乡土资源打造富有农村特色的劳动实践场域

农村地区蕴藏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民俗文化底蕴,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教学素材。目前部分学校对地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造成劳动课程内容单调、参与度不高。需要结合乡村特点,系统整合农田、果园、溪流、农用器具等日常元素,打造 " 课堂—家庭—田野 " 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融入节气农事、民间工艺和手作实践等特色内容,开发符合乡村生活场景的劳动课程,帮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实践技能、团队精神与担当意识。此外,可联合当地能人、家庭资源和村镇活动场所,延伸教学空间与课程维度,构建多元、互动、融合的劳动育人网络,有效提升教育活动的乡土归属感与传统文

化的熏陶效果。

(三)构建项目式劳动课程体系提升综合能力协同发展

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中引入项目式课程,有助于实现关键能力的系统培养。项目式课程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将劳动实践与动手能力、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结合农村实际,可设计如种植养护、手工制作、家务整理等主题项目,涵盖计划、实施、展示与反思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劳动学习链条。同时,课程内容应融合语文表达、科学观察、数学统计等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分组协作,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不断锤炼操作能力与思维品质,推动劳动教育从单一体验走向多维能力建构,真正实现劳动育人与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

结语: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仍存在目标不清、资源不足、课程割裂等问题。为此,应以能力导向为核心,重构教育目标,整合乡土资源,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农村实际。通过模式优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未来应加强政策引导与实践支持,推动劳动教育在乡村基础教育中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乡村教育振兴。

参考文献:

[1] 邓本莲 , 李军 . 基于”五阶范式”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J]. 科学咨询 , 2025(1):143-146.

[2] 詹明鹏 , 植宇彤 . 农村中小学落实劳动课程的偏差与纠偏对策 [J]. 现代 教学 , 2024(18):34-38.

[3] 孙亚玲 , 姚甄渝 . 新时代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生活常态化的复归策略探讨 [J]. 科教文汇 , 2023(4):181-184.

[4] 安英红 , 王欣 , 安晓镜 , 刘小丽 , 王凌霞 . 乡村振兴背景下”双师课堂”助推农村中小学教育内生发展实践路径研究 [J]. 2023(29):130-134.

注:本文系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 年度课题《新时期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编号:TJK2023GH04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