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作者

胥克营 单文娜 杨青 刘振伟 王鹏

泗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济宁 273200

引言

当前阶段,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方面的压力、职业规划上的迷茫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困扰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自我认同模糊等心理状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极为迫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智慧,但在部分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里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探索,这契合传承文化的时代要求,又可为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找寻到新的途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藏着丰富且具深度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分散于各类典籍以及文化体系中,能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持。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着重指出个体在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和心理健康教育里“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和谐”的理念十分契合 [1]。“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引领个体主动察觉自身情绪与行为,实现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道家主张的“顺应自然”“知足常乐”,提倡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与困境,可为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供思想方面的途径。中医“形神共养”的理念,把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当作有机整体,强调凭借调节身心状态实现心理平衡,这些思想都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独特的实践视角与方法参考。

(二)二者融合的理论基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可从多个学科理论方面获得证实。积极心理学着重挖掘个体的积极品质和潜能,而传统文化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等,皆是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倡,二者在“培育积极心理状态”这一目标上实现高度契合,为融合给予了核心理论支持。文化认同理论指出,中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可提高其文化归属感以及自我认同感,而强烈的认同感有利于提升个体心理安全感,减少因自我认知模糊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为二者融合构建了情感与认知层面的连接纽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于文化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和意义,把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文化情境让中职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心理调节方法,巩固了融合的理论可行性[2]。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教学融入

课程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主要阵地,需要在内容开发以及方法创新这两个方面着力推进。在内容方面,可以着手开发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把《论语》《道德经》当中的经典语句与心理案例相互结合,借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讲解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共情能力,利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引导学生构建挫折认知。在现有的心理健康课程里嵌入传统文化模块,每一个学期设置“传统智慧与情绪管理”“家风文化与自我认同”等主题课时,在教学方法层面,舍弃单一的讲授模式,采用“故事分享 + 情景模拟”的形式,例如让学生演绎“负荆请罪”的故事来理解人际冲突的化解,或者依靠书法创作、诗词赏析等体验式活动,使得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舒缓压力、调节情绪,实现知识传授与心理疏导的双重成效。

(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

校园文化作为融合教育的隐性课堂,可借助环境熏陶以及活动浸润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在环境营造方面,可以打造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心理教育空间,像在教学楼走廊设置 “传统文化心理名言墙”,展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类语句及其解读。在心理咨询室周边打造“雅韵心理园”,种植松、竹、梅等象征坚韧品格的植物,放置《菜根谭》《围炉夜话》等典籍供学生翻阅。在活动开展层面,结合传统节日与日常需求设计主题活动,例如在端午节举办“香囊制作与情绪舒缓”活动,使学生在缝制香囊、书写吉祥话语之际释放压力,每月开展“经典诵读疗愈会”,选取《诗经》《楚辞》中意境开阔的篇章,借助集体诵读帮助学生平复情绪,在文化氛围里滋养心理健康[3]。

(三)师资队伍建设强化

师资队伍对于融合教育的落地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需要借助系统培训以及机制激励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构建培训体系时,可以施行“双维度赋能计划”:一方面邀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举办“典籍中的心理智慧”专题讲座,阐释儒家“仁礼”、道家“无为”等思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开展“融合教学方法实操培训”,指导教师设计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课堂活动,同时组织教师参与跨校交流,观摩优秀的“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课例”,以此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可把融合教学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设立“融合教学创新奖”,对开发优质校本课程、发表相关教学论文的教师给予奖励,建立“融合教学教研小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持续激发教师参与融合教育的热情与创造力,保证融合教育高质量地推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深厚文化根基以及独特方法参考,二者融合有相当的价值与可行性,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这三条路径,为二者融合的落实给出了明确的实践方向。未来要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持续优化融合策略,不断丰富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依靠持续探索与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中职生心理健康成长,推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迈向更高水准,为培养高素质中职人才奠定坚实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权莉春. 中职学校“爱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探析—以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J]. 青海教育 , 2025, (06): 48.

[2] 廖翠玲 . 基于心理大数据云平台的农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J]. 教师 , 2025, (15): 11-13.

[3] 谷金军 . 传统文化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 2018, (14): 300.

作者简介:胥克营(1981.10-),汉族,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专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