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手册研发与使用研究
姚力
丹阳市匡亚明初级中学 212300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的重要举措,是践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一系列专门文件,构成了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新时代的要求框架。以与综合素质评价有关的系列政策文件为依据,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改革为抓手,探讨新时代育人新要求及新路径。
一、评价手册研发的新要求
(一)培养目标突出中国底色,进入新时代,国际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围绕 “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突出中国底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评价指标体现时代要求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五育并举”的新要求。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好每名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方式具有国际水准
“总方案”中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在评价主体方面,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自身发展诉求和自主选择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在评价方式方面,须融入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反馈,实现以评价促发展。在评价方法方面,须加强过程性评价,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在评价手段方面,要瞄准国际水准,借鉴平台的跟踪和监控功能,实现不同教学场景的集成,使其随时可用或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二、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设计环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内容设计存在欠缺,尽管各地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其在内容设计方面仍存在欠缺:一是设计中评价指标存在分歧。评价内容划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并允许各地结合实际确定具体评价内容和要求。因此,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并不统一,显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各地的“手册”在落实新要求方面尚存差距。二是“手册”仍以终结性记录为主,过程性记录不多,缺少对学生成长过程及关键事件本身的写实记录,以及对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评价。
(二)执行环节:对《评价手册》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在执行环节,对“手册”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两个方面。随着中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始成为升学的重要参考,其选拔功能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如何给“手册”进行功能定位就显得尤为迫切。由于多元评价主体对“手册”功能认识存在偏差或认识不到位,造成执行环节削弱了“手册”的育人功能,离设计的初衷还有一定距离。
(三)反馈环节:《评价手册》的操控缺乏支持,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面,“重战术、轻战略”,对于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鲜有制度保障,尚未形成综合素质评价的规则系统。二是技术层面,尚未实现现代 信息技术与传统纸媒的有效结合。三是方法层面,教师们缺乏必要的理论和评价方法指导,凭借自身经验,存在评价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不高,评价结果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不显著。
三、《评价手册》的新路径
(一)评价内容:落实“五育并举”,要体现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通过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二是在智育方面,撕掉“唯分数论”的标签;“严格学业标准”,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三是在体育方面,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制订体能锻炼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四是在美育方面,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逐渐丰富艺术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各学科的美育内容。五是在劳动方面,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二)评价功能:彰显育人本色,切实促进学生发展 “总方案”明确提出,要“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要“立”科学成才观念。因此,“手册”应从“人”的发展出发,回归教育初心,展现我国素质教育的时代表达,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要求,发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认识到“手册”各个维度设计的必要性,切实以“手册”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要求为指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评价保障: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方法支持“手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方法支持。在提供方法支持方面,一是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在校长层面,要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担负起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职责—实现全员育人;要组织研讨过程性评价的可行性举措—实现全程育人。在教师层面,首先,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自我评估,引导学生在过程中进行反思。其次,通过定期阅读学生的反思记录来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标注出每个学生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供过程性反馈。二是要探索增值评价。要研究探讨增值评价的技术性问题,比较各种统 计分析模型的准确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是运用鉴赏性评价。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只需突出对学生的优势素质评价即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总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研发和使用是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和目标的具体抓手,是学生评价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只有从其设计和实施入手进行改革,才能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