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谭燕
重庆市万州区麻柳林幼儿园
绘本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认知建构、情感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手段,实现对幼儿阅读行为的智能分析与反馈,为教学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辅助。在此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有效融入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情境创设、个性化支持、互动反馈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人工智能赋能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旨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教学策略,推动绘本阅读教学的智能化转型。
一、创设智能情境,激活阅读沉浸体验
情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策略,尤其在绘本阅读中,良好的情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其情感共鸣与理解深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语音交互等手段,能够将静态的绘本内容转化为动态、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多模态的情境构建不仅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与复杂情节,提升其想象力与审美能力。而沉浸式学习环境能显著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度与信息记忆效率,为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一次大班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作为教学素材,并引入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情境创设。活动开始前,教师通过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增强现实绘本应用,将绘本中的毛毛虫、水果、蝴蝶等元素制作成可交互的 3D 模型。活动中,幼儿手持平板设备,将摄像头对准绘本页面,屏幕上立即呈现出一只色彩鲜艳的毛毛虫在页面上缓缓爬行,并伴随着轻快的背景音乐。当幼儿点击不同的水果图片时,毛毛虫会“吃掉”水果,并发出相应的咀嚼声效,同时语音助手用童趣的语调讲解:“星期一,毛毛虫吃了 1 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好饿。”幼儿们纷纷围拢过来,兴奋地尝试点击不同的页面元素。在讲述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将平板举向空中,屏幕上随即展现出蝴蝶破茧而出、翩翩起舞的动画场景,配合柔和的音乐,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应用后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发现 95% 的幼儿在活动中保持高度专注,平均互动次数达 8 次以上。课后访谈显示,幼儿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班级,且多数幼儿能主动复述故事关键情节。该案例表明,人工智能驱动的沉浸式情境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有效促进了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内化。
二、精准个性推荐,支持差异化阅读发展
个性化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根据学习者的兴趣、能力与学习风格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支持。在幼儿园绘本阅读中,幼儿的阅读水平、兴趣偏好、认知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时采集幼儿的阅读行为数据,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画像,并据此推荐适合的绘本内容、调整阅读难度、提供差异化指导。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支持,使教师能够更精准地实施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一次中班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一款名为“小阅伴”的智能阅读平台,为班级幼儿提供个性化阅读支持。该平台内置百余本适合 3-5 岁幼儿的绘本,并具备语音识别、情感分析与推荐算法功能。活动前,教师引导幼儿在平板上完成一次简短的兴趣测评,系统根据幼儿的选择生成初步的兴趣标签。活动开始后,系统根据每个幼儿的实时表现动态调整推荐内容,如有的幼儿平时语言表达较弱,系统检测到其在朗读时语速缓慢、停顿较多,便自动为其推荐了一本词汇简单、句式重复的绘本《小熊宝宝:排排队》,并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语音提示鼓励其放慢语速、清晰发音。而其他幼儿可能对恐龙主题表现出浓厚兴趣,系统则为其推送了《恐龙大陆》系列绘本,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问答互动加深其对恐龙种类与习性的理解。教师通过后台监控界面,实时查看每位幼儿的阅读进度与理解水平,并在必要时进行个别化指导。活动结束后,系统生成个性化阅读报告,包含阅读时长、词汇掌握情况、理解力评分等数据,供教师与家长参考。该案例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现个性化阅读支持方面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三、构建互动反馈闭环,赋能师幼共同成长
有效的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帮助幼儿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在传统绘本阅读教学中,反馈多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观察与口头评价,存在滞后性、片面性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能够构建即时、客观、多维度的互动反馈机制。教师可据此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同时,系统还可为幼儿提供游戏化的即时反馈,以增强其成就感与学习动力。此外,人工智能反馈机制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长期积累的教学数据,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师幼双向成长。
例如,在一次小班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教学中,教师尝试引入一款具备情感识别与互动反馈功能的人工智能教学助手。该助手通过教室内的智能摄像头与麦克风,实时采集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数据。活动开始后,教师讲述故事,系统同步分析幼儿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姿态。当讲到小兔子用伸手、跳跃等方式表达对大兔子的爱时,系统检测到多数幼儿表现出愉悦与兴奋的表情,但有的幼儿始终保持低头、双手抱膝的姿态,系统标记其为“低参与度”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反馈,走到幼儿身边,轻声询问:“你是不是不太明白小兔子在做什么呀?”幼儿点头,教师便用更直观的动作示范帮助其理解。随后,系统在故事结尾设置了一个互动问答环节:“你觉得小兔子和大兔子谁的爱更多?”幼儿通过语音回答,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其回答的逻辑性与情感表达,并给予即时反馈,如“你说得真棒,爱是说不完的!”。基于此,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了更多互动设计,并针对低参与度幼儿制定个别化引导策略。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班级幼儿在情感表达与共情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也得到增强。该案例表明,人工智能驱动的互动反馈机制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也促进了师幼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共同成长。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上文从情境创设、个性化支持、互动反馈三个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的实践路径,并通过真实教学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实践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效率,还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未来,幼儿园教师需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选择与整合人工智能工具,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本质。同时,教育研究者与技术开发者应加强合作,开发更多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智能化教学产品,共同推动学前教育的智能化、个性化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俊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新智慧 ,2024 (31):27-28.
[2] 张萍 , 范秀 , 宋磊 . 智能与生命的和谐:人工智能下幼儿生命教育绘本教学的策略探究 [J]. 科教文汇 ,2024,(22):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