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首课制的小学数学课程思政育人策略与效果
张晓
泰安市实验学校博城学校
姓名 :张晓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1年9月
籍贯:山东泰安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
单位:泰安市实验学校博城学校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要:基于首课制的小学数学课程思政育人策略与效果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首课制引导小学数学课程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研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以及社会实践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首课制;小学数学;思政育人
引言: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首课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了新的路径,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有效融合思政育人元素,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首课制,通过启发式教学、个性化内容设计、跨学科融合以及社会实践的结合,探索小学数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策略与实践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基于首课制的小学数学课程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启发式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和推理等过程,自我探索答案,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1]。
此外,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合作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享观点,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融,而且促进了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例如:在讨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深化学生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式教学不仅提高了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成功地将思政育人的元素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支持。
二、个性化导向下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个性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学内容设计变得更加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这种设计方法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以及他们的能力水平,旨在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例如:对于兴趣广泛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涵盖多领域知识的跨学科项目,促进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跨学科的项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针对学习能力各异的学生,教学内容设计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即将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分为不同的小组,对每个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接受挑战,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基础练习和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夯实基础;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提高题和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教学模式
在探索首课制引导小学数学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时,一个核心的实施方式是通过实践体验与社会联系的结合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项目,让他们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计算日常生活中的资源节约量,如水电节约的计算、垃圾分类的统计分析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形成积极的环保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数学学习不再是抽象和孤立的,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责任紧密相连,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2]。
此外,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教学模式还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项目,例如:设计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项目,学生需要计算回收材料的数量和成本,制作艺术品或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和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社会实践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生活费用,计算一周的食品开销,或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预算,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加减乘除等基本数学运算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还可以学习到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比如,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思路,共同讨论解决方案,锻炼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并促进他们对集体利益和团队精神的认同。这样的实践经历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数学教育超越了书本知识的传授,变成了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
结束语:通过对基于首课制的小学数学课程思政育人策略与效果的深入探讨,本研究揭示了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以及社会实践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这些策略不仅促进了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积极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周青. 课程思政理念在小学课堂中的渗透 [J]. 中国军转民, 2024, (01): 151-153.
[2]刘琳,唐小志. 高校学前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 (21): 201-203.
[3]谢桂新. 《小学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J]. 惠州学院学报, 2023, 43 (02): 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