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系统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进路

作者

刘和超

导论

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一体化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但实践中存在“断层化”“碎片化”问题:小学侧重感性引导却未埋认知伏笔,中学聚焦知识讲解却疏离生活经验,大学强调理论深度却脱离中小学基础,各学段“各说各话”难协同。这一困境本质是未将思政课视为有机衔接的整体,对其作为复杂系统的认知不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等文件强调“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然而,现有研究多从教育学、政治学视角切入,对系统论这一跨学科工具运用薄弱,难以揭示思政课系统内部的结构关联与动态平衡规律。基于系统论视域研究该问题,理论层面上,可以运用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原则将大中小学视为由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分析目标、内容、方法的相互作用,填补跨学段系统研究空白;实践层面,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方法论能推动形成“小学启蒙、中学深化、大学升华”的递进格局,形成环环相扣的育人链条,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系统论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契合

1.1 系统论的核心要义及其方法论价值

系统论由贝塔朗菲提出,强调将研究对象视为有机整体,核心是整体性(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关联性(要素动态关联)、层次性(系统嵌套与子系统)、动态性(自我调节适应),并衍生出整体性、结构—功能、反馈调节等方法论工具。在教育领域,系统论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质是教育系统整体性的要求。顾明远指出,思政课改革需打破学段壁垒,系统论为其提供科学工具——通过解析要素、结构与功能,指导各学段衔接,形成有机整体。

1.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论特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呈现四维系统论特征:一是整体性,《若干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各学段目标,形成价值观培育的连续体;二是层次性,各学段功能差异化(小学启蒙情感、中学打牢基础、高中提升素养、大学增强使命),层层递进;三是关联性,通过内容衔接(如“爱国主义”主题梯度深化)、方法协同(游戏→案例→理论)、评价联动形成动态网络;四是动态性,随学生认知与社会需求变化,通过反馈调节优化要素配置,体现系统自我更新能力。

1.3 系统论视域下思政课一体化的分析框架

基于系统论,构建“目标—结构—机制”四维分析框架:目标维度遵循《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创新实施方案》),明确各学段具体目标与整体指向(培养时代新人);结构维度关注主体、内容、方法等要素的协同,通过“螺旋上升”逻辑关联(如“中国梦”主题梯度设计)形成有机组合;机制维度聚焦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动态过程,通过“认知—情感—行为”转化机制实现层级跃迁。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逻辑脉络

2.1 目标协同的逻辑:根本任务的一致性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一定位贯穿全学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将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作为重要工程。各学段目标虽因认知差异呈梯度(小学重情感、中学重价值、大学重理论),但均服务于“培养时代新人”终极指向,形成“总目标—学段分目标”协同体系,确保育人方向统一。

2.2 内容衔接的逻辑:教学要素的层次性

《创新实施方案》中进一步细化学段内容:小学以生活化案例渗透价值观,初中深化规则认知,高中系统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分层遵循“感性→理性→理论”螺旋上升逻辑(参考《系统论》“要素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如“爱国主义”从小学英雄故事启蒙,升华为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阐释,保障内容连贯且具针对性。

2.3 过程贯通的逻辑:育人过程的连续性

过程贯通逻辑聚焦育人过程的连续性。《若干意见》提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求,契合学生成长连续性需求。从系统论看,各学段是“时间连续子系统”,需避免断点与重复。以法治教育为例,小学建规则意识、初中懂权利义务、高中探实践逻辑、大学研理论体系,通过“体验—认知—思辨—践行”实现价值观量变到质变,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隐喻。

2.4 管理协同的逻辑:治理体系的整体性

管理协同逻辑构建治理体系的整体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思政课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建设一体化共同体。管理中需整合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共生要素”,通过政策(学分互认)、组织(跨学段教研)、评价(统一监测)协同形成治理网络,如多地“思政课一体化联盟”,推动一体化从理念落地实践。

三、系统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进路

3.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基。《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部亦成立专项指导委员会强化国家层面统筹。实践中需通过刚性制度保障衔接,明确各学段递进目标(如小学“启蒙道德情感”、大学“增强使命担当”),并依托跨学段备课机制(如北京市“手拉手”备课制度)筑牢体系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 2019-03-19(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Z]. 北京 : 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 , 2019-08-14.

[3]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Z]. 北京 : 中共中央宣传部 , 教育部 , 2020-12-18.

[4] 教育部 .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Z]. 北京 : 教育部 , 2019-10-14.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Z].北京 : 中共中央 , 国务院 , 2020-10-13.

[6] 教育部等八部门 .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Z]. 北京 : 教育部等八部门 , 2020-10-08.

作者信息:刘和超(1989—),男,河南信阳人,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学管理科科长,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干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