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探索
李悦
河北省廊坊市第九小学 065000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当下,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构成,涵盖众多要素,其中量感培育对学生数学学习与综合素养提升,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量感不仅助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难题,更是他们认识世界、进行日常决策的基础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量感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效培育小学生的数学量感,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期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育;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育价值
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良好量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让抽象数学知识变得更具体可感。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量感能助力学生快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方法与策略,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解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时,学生凭借量感能直观判断图形大致面积范围,从而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估算与验证。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量感形成需学生对事物的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与推理。这一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比如,在比较两个物体重量时,学生需通过观察天平倾斜情况或使用称重工具,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增强生活实践能力:数学量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具备较强量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类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合理选择商品数量与价格、装修时估算材料用量、安排出行时间等,提高生活自理与决策能力。
二、小学数学量感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对量感培育重视不足
部分教师教学时过于侧重数学知识传授与解题技巧训练,忽略了量感培育这一关键环节。他们认为量感培育并非考试重点,对学生成绩提升作用不显著,因而在教学时间与精力分配上有所欠缺。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讲解量的概念与单位换算,缺乏对学生量感体验与实践活动的引导,致使学生对量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形成量感。
(二)量感培育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小学数学量感培育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与书面练习为主,形式单一。教师通常通过讲解教材例题与公式,让学生模仿练习来掌握量的知识,很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与情境体验。这种单一培育方式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学生在被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量的本质,量感提升效果不佳。
(三)未形成有效评价机制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量感培育的评价缺乏系统性与有效性。多数评价仅侧重学生对量的知识记忆与计算能力,如对单位换算、公式应用的考查,却忽视了对学生量感实际水平的评估。没有建立起能全面反映学生量感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学生量感培育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
三、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策略
(一)强化概念理解与剖析
教师教学时要深入讲解量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本质。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清晰认识不同量的特征与区别。比如,讲解长度单位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厘米、分米、米等单位换算关系,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长度,如铅笔长度、教室长度等,通过实际测量与比较,加深对长度概念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对量的概念进行分析与归纳,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二)在生活与学习中渗透量感理念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将量感培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量,如每天上学路上花费的时间、家里家具尺寸、吃饭时餐具大小等。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商品价格、重量、数量等量的变化。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内建筑物高度、操场面积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量感。
(三)有意识锻炼学生量感表述能力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对量的感受与理解,锻炼其量感表述能力。教师可在课堂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对各种量的观察与体验。例如,让学生描述自己跑步时的速度感受、搬重物时对重量的感知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量的分析方法,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量的理解,提高量感水平。
(四)拓展作业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改变传统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设计多样化作业内容,促进学生量感培育。作业可包括实践操作类,如让学生测量自己房间面积并绘制平面图;调查研究类,如让学生调查市场上不同品牌饮料容量与价格,并进行比较分析;创意设计类,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符合一定尺寸要求的玩具包装盒等。通过多样化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不断提升量感。
(五)构建 “教 - 评 - 学” 一体化评价体系
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与学习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不仅要涵盖学生对量的知识掌握,还要关注学生量感实际表现,如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对量的估算能力、量感表述能力等。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教师能了解学生量感培育进展,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努力方向,促进量感不断提升。
四、重视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量感培育过程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在量感培育教学过程中,要定期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是否充分落实量感培育原则,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学生在量感培育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等。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反思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量感培育目标,从而对后续教学活动进行改进与完善。
五、结语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培育小学生数学量感意义重大。通过遵循量感培育原则,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解决当前量感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切实提升小学生数学量感水平,推动其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同时,重视教学反思在量感培育过程中的运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数学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量感培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创新,为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小红.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数学量感——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策略[J].知识文库,2022,(10):169-171.
[2]虞菊.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4,(3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