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作者

刘苏琦

无锡市勤新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引言: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班主任开展德育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要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这一框架中,小学阶段成为塑造学生品德及心理素质的主要时期。若德育能够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结合,价值引导将转化为学生内在自觉的动力。班主任作为小学教育的主力角色,其工作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德育同心理健康双重领域的成长状态。因此,探讨融合策略具有实践价值。

一、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承担着塑造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责任,更将关怀延展到心理层面。德育教育若停留在传授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外在行为依从,却难以触及内在情绪调适;心理健康教育若缺乏价值引领,学生则可能出现情绪疏导同行为导向脱节的现象。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能获得稳定的价值支撑,又能掌握应对内外压力的心理调节方式,从而形成全面发展的内在力量。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处于初步养成价值观及心理发展主要时期,融合教育能够帮助其在认知同情感之间建立桥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需要面对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德育教育提供规范感,可以使学生明晰何为正确的行为准则;心理健康教育则提供情绪管理及自我认知的工具,使学生能够化解压力或困惑。两者相辅相成,能够避免学生因行为要求同心理需求脱节而造成的矛盾,从而在稳定习惯养成的同时,增强学生面对复杂情境的适应力。

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1. 营造温暖氛围,疏解心理压力

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情绪体验细腻而敏感,面对学习、人际交往及生活中的挑战时,容易产生紧张不安。若德育工作只停留在行为规范层面而忽视心理关怀,学生的内在压力便难以得到缓解。班主任需要创造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学生在群体中感受到被理解接纳,能够让德育目标同心理健康目标形成合力。温暖氛围不只是积极人际关系的外在表现,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根据日常细致关注,班主任能够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稳定情绪,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使小学德育在新时代语境下真正落到实处。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营造温暖氛围,从而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每天早晨的问候是一种常态化做法,班主任在学生进教室时逐一用眼神、语言给予肯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支持。面对情绪不佳的学生,班主任主动观察表情或行为,适时用简短的鼓励话语或轻声地询问,给予其表达空间。当发现学生因学习任务而紧张时,班主任会安排轻松的过渡活动,例如带领全班做深呼吸,或者开展小游戏调节课堂氛围,让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在集体活动中,班主任特别重视建设同伴关系。根据分组合作,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带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互动中减少孤独感。若有学生因小矛盾而情绪低落,班主任会先倾听再引导,帮助其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不满,引导对方换位思考,从而缓解冲突带来的心理负担。这样的过程既能够维护班级的和谐氛围,也让学生在处理矛盾中学习到情绪管理的方法。在日常表扬中,班主任不只关注成绩,还会重视态度及努力。即使是细小的进步,也会采用口头表扬、手写卡片等方式给予肯定,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到重视。这种正向反馈能减轻孩子的自卑,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得以体现。长此以往,学生在温暖氛围的滋养下,可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2. 强化榜样引领,涵养道德情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树立鲜明的榜样形象,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中感知德育价值,从而触发情感共鸣。榜样是行为的参照,更是心理支持的载体。学生在成长阶段对外部影响高度敏感,容易模仿而形成价值取向。班主任在引导过程中,既要强调榜样行为的道德意义,也要关注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使德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支撑。通过榜样的力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稳定内在的心理状态,增强对群体的认同感。这种方式使教育目标更贴近实际,既可以回应德育建设的需要,也满足心理成长的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挖掘身边的真实事例,挑选学生中乐于助人、遵守规则、勤奋学习的典型人物,并在班会上以展示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感受其行为的积极意义。在介绍过程中,班主任说明行为的外在表现,还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带给他人的情绪变化,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这样的氛围能让学生在心底树立效仿的愿望,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在日常教学的组织环节中,班主任会安排小组合作,让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活动中担任示范角色。在集体劳动时,班主任可以选择一位做事认真、责任心强的学生先带头完成任务,再让其他同学跟随行动。过程中,班主任不断指出这名学生表现出的责任感,提醒其他学生关注其行为背后的价值。这样,学生在模仿中既可以学习具体技能,还能在心理层面体会到为集体付出的满足感,进而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遇到学生犯错时,班主任保持冷静态度,耐心沟通,不以指责代替教育。根据这种方式,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这种做法让德育教育不再停留在抽象说教,而是具体榜样形成可感知的示范,帮助学生在真实互动中涵养道德情感,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3. 设置情境体验,培养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的形成需要外部环境激发及内部心理整理。教师设置情境体验,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场景中观察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在情感体验中发现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德育强调价值的内化,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发展的平衡,两者的结合依赖于实践中的主动参与。班主任精心安排的体验活动,既能够传递行为规范及道德导向,还引导学生在感受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这种方式让教育从外在约束走向内心觉醒,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更为稳定的心理状态及更为坚定的价值判断。

例如,在组织班会时,班主任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班级矛盾处理”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演绎事件。过程中,部分学生饰演意见不合的同伴,另一部分学生承担调解者角色。班主任在活动中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心理感受。当矛盾升级时,学生能直观体会到紧张不安;当矛盾得到妥善解决时,学生感受到轻松安心。班主任随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让其意识到面对问题时的心理反应及情绪波动,并在交流中总结出更理性的处理方式。在劳动实践中,班主任设计“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境。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不同的环节,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整体任务。过程中,班主任让学生体验到因配合不畅而产生的困难,也让其体会到协作成功后的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在合作中的态度,认识到调节情绪及责任担当对集体的意义。班主任在点评时结合小学德育目标,强调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同时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建立稳定的情绪认知。这种情境体验的安排,使德育不再停留在说理层面,而是渗透到具体场景,让学生在感受中形成认知。

4. 构建互动环节,促进情绪表达

学生的情绪体验往往直接影响其价值判断及人际交往,若缺乏合理的出口,容易形成心理负担。德育重在价值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情绪调节,两者的结合依靠班主任的实践引领。设置互动环节,学生能够在安全的氛围中表达真实感受,学会识别并调控情绪,从而增强内心的稳定性。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德育教育更具情感温度,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生活实际。在双向融合的路径中,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接纳,可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及健全的心理品质,这同小学德育目标高度契合。

比如在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安排“心情分享角”。在一个安静的时段,让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或画面描述当天的心情,班主任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当有学生表达沮丧时,班主任轻声安慰,鼓励同伴分享安慰方式,让其在集体的关怀中获得心理抚慰。利用这样的环节,学生逐渐意识到情绪表达是一件自然的事,也能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在合作学习中,班主任安排“情绪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小组中模拟任务未完成、意见不统一等不同情境,然后表达各自的情绪反应。班主任在一旁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压抑或发泄。当学生意识到沟通能化解矛盾时,其能够形成理性的思维习惯,心理承受力也随之增强。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还利用“情绪日记”帮助学生记录表达感受。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小册子,把每天的心情写下或画出,定期由班主任收集并同学生面谈。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够学会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在交流中感受到被理解的满足。这些做法让互动环节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促进心理健康及德育价值内化的途径。根据持续的互动,学生进而养成善于交流及乐于分享的品质,既能在德育层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结束语:

在当下教育格局不断转型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德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既能够回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双重需求,也拓展育人方式的整体价值。班主任构建融合路径,使价值引领同情绪关怀形成合力,可以推动学生在认知、情感及行为上的协调发展。采用营造氛围、示范榜样、体验参与及互动表达的方式,既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全面成长提供坚实的支点,也为教育实践探索出可持续的路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班主任将进一步释放德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结合的育人功能,为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健康个体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梦玉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协同路径探究 [J]. 学周刊 ,2025,(26):155-157.

[2] 郁蓓蕾 .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J].教育家 ,2025,(23):59.

[3] 吴青燕 .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探析 [J]. 学生·家长·社会 ,2025,(15):108-110.

[4] 张越玲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意义 [J]. 吉林教育 ,2025,(0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