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孙丹
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马尔康市 624000
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海拔 2200m-3300m 的地区广泛种植,马铃薯茎叶是很好的绿肥,所含氮、磷、钾均高于紫去英,是高原区青稞、小麦轮作较为理想的养地作物。然而,马铃薯晚疫病作为一种高发且危害极大的病害,在马铃薯生产区发生普遍,可导致马铃薯茎叶和块茎腐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并推广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技术,对于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与症状
(一)病原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引发,该病原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腐霉科疫霉属真菌,其菌丝无色、无隔膜且多核,孢子囊成熟后会破裂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可通过风雨传播[1]。
(二)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叶柄、茎秆和块茎。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的小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白色霉状物质。病情严重时,叶片会萎蔫、卷曲,最终整株枯萎死亡。茎部或叶柄被感染后,茎秆出现凹陷黑褐色条斑,严重时环绕茎部。块茎感染后,初期出现褐色或紫褐色较大病斑,伴有轻微凹陷,病斑下方薯肉呈褐色并逐渐扩大直至腐烂,同时散发腐败气味[2]。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规律与传播方式
(一)流行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受气候条件、栽培策略、品种抗病性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条件最为关键。连续阴雨、大雾天气持续3 - 5 天,田间湿度长期维持在 90% 以上时,病原菌可快速繁殖。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以及通风透光性差的密植田块,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二)传播方式
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远距离传播,带病种薯是田间初次侵染的源头,孢子囊在土壤、病残体及种薯中越冬,成为次年病害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会形成中心病株,雨后或灌溉后4-5 天,可观察到大量新病株出现,这些新病株会释放大量新的孢子囊。二是近距离传播,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雨水进行传播,引发病害的再次侵染,使病害在田间迅速蔓延。
四、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
为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选用具备抗晚疫病特性的种薯品种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首要手段。这些品种在育种阶段已展现出对晚疫病的显著抗性,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潜在风险。不同地区适宜的抗病品种有所不同,马尔康地区现推广使用的马铃薯品种主要有:南湖塔、大白洋芋、陇薯 6 号、青薯 9 号等品种,也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二)合理轮作
实施合理的轮作策略能有效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风险。通过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轮作时应避免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连作或套种,建议实施 3 年以上的轮作制度,优先选择与豆科、禾本科等非茄科类作物轮作,如豆类、玉米、小麦等,降低土壤中病原菌基数,以切断病害的传播链。前茬作物为大豆、蚕豆、豌豆、小麦、玉米等非茄科作物的地块,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轻;而前茬作物为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的地块,发病则较严重。
(三)种薯处理
1.种薯筛选。在播种准备阶段,应严格筛选种薯,优先选择外观健康、无病虫害、形状规整且表皮光滑的种薯,剔除形状不规则、表皮老化粗糙、有裂缝或带病菌的种薯。建议选择重量在50-150克的块茎作为种薯,这类种薯生长势头强劲,抗病性较高。
2. 催芽处理。种薯要科学管理,合理催芽,催芽环节应重点做好消毒杀菌工作。一般采用室内催芽,将马铃薯切成小块,用凉水洗净、晾干后在室内用湿润沙土分层盖种,堆积3-4 层,面上盖稻草保持水分,堆放 7 天左右,温度保持在 20% 左右,待种薯生长出幼芽且芽眼完全长出后再进行播种。催芽可淘汰病烂薯,减少病株率,有利于全苗壮苗,提高产量。
3. 药剂拌种。采用药剂拌种可降低种薯伤口处滋生病菌的风险,增强种薯的抗病能力。拌种方法有干拌法和湿拌法,可选用氰霜唑、氟啶胺、精甲霜锰锌等药剂,其中 50% 氟啶胺在拌种处理中表现较好。也可使用甲霜灵·锰锌与草木灰或者细土混合后进行拌种处理 [3]。
(四)栽培管理
1. 选地与整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透气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种植马铃薯,此类地块晚疫病发生较轻;而黏重或瘠薄的土壤则会加重病害发生。播种前应对地块进行翻耕20-30 厘米,确保深层土壤得到翻晒,降低土壤含水量,并清理田间枯枝,翻耕后耙平并开挖排水沟,便于雨季排水。
2. 合理密植。田间通风透光性对晚疫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马铃薯种植密度 <3500 株 /667m2 时,通风透光良好,晚疫病发生程度较轻;当密度 >4000 株 /667m2 时,田间环境郁闭,发病较重。应根据不同区域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马尔康地区马铃薯种植密度通常为3000-4000 株 /667m2 ,株距为20-25 厘米,箱距为50-60 厘米。
3. 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为主,种植前采用沟施或穴施,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马铃薯现蕾期对养分需求急剧增加,可适当追施高钾型水溶肥,以提高植株抗晚疫病的能力,促进茎叶持续生长,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有利于块茎的膨大。
4. 高垄种植。高垄种植是一种有效的马铃薯增产方法,还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通过两边培土,可以增加活土层的厚度,使根茎部位的土壤更加疏松,同时提高地温。这种栽培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马铃薯早期根茎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促进植株健康生长,从而增加产量。采用高垄栽培,不仅有利于块茎生长与增产,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小气候湿度,抑制病害发生。
(五)病株处理
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识别中心病株。一旦发现疑似中心病株,应立即将其连根及周围种薯块一并挖出,带离田间进行深埋处理(深度超过 1 米),并对病穴进行石灰消毒,以防止病害蔓延。由于高湿环境有利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因此,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排除积水,以减少病菌传播。
(六)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关键在于把握最佳防治时机,通常在中心病株首次出现时及时清除病株,并进行全田喷雾处理,施药间隔期一般为5-7 天,一连喷2 次,具体可根据天气和病害情况调整。药剂可适时选择 58% 甲霜灵锰锌、 64% 杀毒矾、代森锰锌、 72% 克露或 69% 安克锰锌等,为提高防治效果,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应注重不同类型药剂的轮换使用[4]。
结语
马铃薯晚疫病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种植习惯,灵活运用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晚疫病造成的损失,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亚娥 .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5(04).
[2] 张铮 .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J]. 现代农业技术,2024(06).
[3] 纪波 . 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J]. 种子科技,2024(07).
作者简介:孙丹,(1994.12) 女,羌族,四川人,本科,主要从事: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